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78期-【地上長的】健康吃 國產紅薏仁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健康吃 國產紅薏仁

撰文—李政青 攝影—何紹齊 整理—Elaine

 

乍聽紅薏仁以為是新品種,與我們一般所食的薏仁不一樣。其實,紅薏仁是保留著麩皮的薏仁,也就是俗稱的糙薏仁。

 

若沒有介紹,許多人站在薏仁田前面,應該也搞不清楚眼前這綠油油的一片究竟是何方神聖吧?平常看到的薏仁小小一顆,跟小指甲個頭差不多,想不到整個植株超乎想像的高,平均高達180公分。沒有控制好的話,長到200公分以上都有可能。走進薏仁田裡查看,沒幾步路,就算壯漢也會完全淹沒其中不見人影,非常適合玩捉迷藏。

 

田裡的薏仁植株。


品種改良提高產量

台灣種植薏仁的歷史悠久,明朝將軍陳第所著的《東番記》中就有記載,但那時的薏仁多半粗放於山野間,缺乏周詳的栽培管理。這個模式延續至今,阿里山仍有部分原住民在山坡地種薏仁。

 

從品種來看,也是今非昔比。明、清到日本時代都是種植台灣原生種,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廖宜倫表示,政府遷台後,研究人員從日本引進品種加以改良,前後推出了19個品系。

 

紅薏仁並非新品種,其實就是保留麩皮的糙薏仁。


如果按照品嚐咖啡的方法,把這些品系、品種煮來吃吃看、喝喝看,會發現差異不大,那麼研究人員一直推陳出新的目的是什麼呢?原來這些差別主要在於生長狀況與產量,要真正下田的農民才感受得到。如台中2號適合旱田,台中3號耐濕性高,適合水田;以產量來說,幾乎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台中3號每公頃生產可到4噸;至於早期的原生種,每公頃只能生產一噸多的薏仁種子,除了原住民,幾乎沒什麼人種了。……

 

全文詳見 378期農訓雜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