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8期-【土裡藏的】陽明山的山藥時代
陽明山的山藥時代
撰文—趙如璽 攝影—楊志雄 整理―Mavis
山藥,山上之藥,山藥的神奇妙藥,自古以來,就為許多醫書所見證。台灣從北到南、從西到東,不同風土孕育出不同品種、風味的山藥。
山藥品種繁多,常見有圓形、紡錘狀、棍棒型,肉質也有白色、紅色,常見栽培品種類為基隆山藥、陽明山山藥、七堵山藥、恆春山藥、懷山藥、蘇澳山藥、壽豐山藥、台農1號、台農2號等品系。其中陽明山山藥卻被譽為「台灣頂級山藥」。
「好採收、好耕種」的天溝種植
以陽明山藥來說,為針對氣候、土壤特性選出「吋薯」品種的長形山藥,其身形修長,達120公分幾乎達半個成人高,褐色外皮展現健康姿態,皮下包裹著的是光潔無暇白肉,生吃時,猶如水梨般口感,細緻清脆甘甜,尤以一道道牽絲黏液,內含皂苷成份,可刺激排便,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也是合成人體黃體素的原料,更彰顯其養生效果。
而陽明山火山地形的土壤,豐富的礦物質與乾淨的水源,也造就了山藥天堂的美名,讓山藥如同脫韁野馬生長,動輒一條達百斤,但過大反而不好賣,當地農民得知日本採用天溝種植,於是透過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協助,研發出「好採收、好耕種」的天溝種植。
所謂天溝,就是長約1米半的半圓形塑膠管,將山藥莖塊放在天溝前端,再以15度角度埋入土裡。收成時,只要清除覆於山藥上的表土,再將天溝拉出即可,採收的塊莖完整無破損。天溝誘導山藥往旁生長,即魚鱗生長,一改山藥往下生長的習性。此舉不僅開啟陽明山山藥時代,現在全國已大多採天溝種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