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9期-【俯拾皆食農】上善若水,食農如常

上善若水,食農如常
撰文—張瑋琦 圖片提供—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2022 年 4 月 19 日「 食農教育法 」在立法院三讀通過,此消息一出,食農界莫不歡欣鼓舞。
本專欄訂名為「 俯拾皆食農 」,欲分享本人對食農教育信手拈來的見聞、觀察與思考,期能陪伴國人在食農教育的路上共同成長。
/
回首食農教育來時路
國內食農教育立法的脈絡,可溯源自 2011 年我所執行農委會的《 農村綠色飲食與食育推廣方案之研究 》科研計畫。我在該計畫中梳理日本食育計畫的內涵,並於隔年起,開始在農會及農民訓練研習中推廣食農教育理念,倡議食育立法的構想。
食農教育從概念引進到通過立法,走了10年光景,細思其與日本最大的不同之處,即在於它是民間力量由下而上,引領政策改革的運動。
台灣透過社區營造長期建構的公民社會,成為民間推動食農改革的豐沛後盾,而台灣活潑的社會創造力及高度的國民資訊能力,使民間推動者能旁徵博引來自世界各國食農教育的優點,落地生根而成為精彩多元的行動。目前累積的成果相較日、英、美等先行國,毫不遜色。
/
食農教育 1.0
董時叡教授、蔡嫦娟教授、顏建賢教授及張瑋琦教授,是國內食農教育發靭初期的主要推手。董、蔡及顏 3 位教授出身於農業專業領域,他們承繼了農業體驗式教學的傳統,強調「 親手參與 」與「 做中學 」,並確立農政單位在推動食農教育的重要性。
而張瑋琦則從人類學觀點強調文化的重要性,認為在多元民族併存的台灣,應以在地食物系統及族群文化為基礎,發展因地制宜、彰顯文化特色的食農教育。食農教育 1.0 在張瑋琦及顏建賢的主張下,整合了農業與文化的視野,為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食農教育打下了基礎。
/
食農教育 2.0
當全球開始反思農業對環境的影響,回應全球氣候變遷問題( 簡稱「 全變 」)之際,台北市立大學陳建志教授提出的食農教育八大面向可視為 2.0 版的代表。
指標中增加「 全變調適 」大構面,以及「 認識里山與里海 」、「 生態體驗 」、「 多吃蔬食少吃肉 」及「 研發昆蟲等低碳食材 」等細項,讓國內的食農教育視野從農事與烹飪的實作體驗,擴展至對環境的關懷。
/
食農教育 3.0
2014 年我國教育部參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盟《 終身學習核心素養:歐洲參考架構 》,以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所提出的「 核心素養 」內涵,制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三面九項核心素養,並於108 學年度起實施( 簡稱「108 課綱 」)。
2017 年,林如萍教授接受農委會委託規劃食農教育的概念架構與目標,即承襲 108 課綱三大面向的架構─自主行動( 自發 )、溝通互動( 互助 )、社會參與( 共好 ),結合美國飲食協會提出的「 飲食素養 」與美國農業事務聯合會提出的「 農業素養 」,提出「 食農教育 ABC 模式 」三面六項的架構。此一指標的制定,宣告台灣的食農教育走入體制教育。
/
食農教育從體制外到體制內
食農教育從體制外到體制內台灣的食農教育由民間自主開枝散葉逐漸走入體制,下一步怎麼走?
以下 3 點拙見:
一、避免體制性僵化:
食農議題廣泛,且台灣社會多元,在追求公共性外亦應包容異己,避免一言堂試的教條。
二、避免食農教育商品化:
台灣應發展具有自己文化主體性且因地制宜的教學內容,故是否要翻譯日本的教材,引進日本的食育指導士制度,仍值得深思。
三、避免淺碟體驗化:
俯拾皆食農的願景,即是希望在生活中培養民眾食農素養。讓美食大國的台灣國民,談論起食物時不僅止於美味與否,而樂於探究食物背後的文化意義、生產者故事、健康的選擇,更樂於透過飲食實踐糧食正義及環境永續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