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蓮縣吉安鄉農會X農漁會南區資訊中心】 組織流程再升級 強化競爭力
撰文、圖表—邵慶國 (農漁會南區資訊中心設計部高級工程師)
圖片—Pixbay
(「農會供銷部經濟事業單位整合系統」為例)
農會是最貼近農民的組織,在整體農業發展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從台灣加入WTO、全球暴發金融危機、兩岸開放農業交流,面對大環境的變遷,農會正面臨內外壓力與發展瓶頸,調整經營的策略與方針,成為因應潮流變遷的必然趨勢。
農會的營收主要來自經濟與金融兩大事業部門,金融事業的經營,不僅受到諸多法令限制及區域發展的影響,加上週遭越來越多相關金融機構激烈的競爭,尚能穩健經營,實際上許多收入是倚靠政府相關政策的補助,因此為確保農會的永續經營,如何擴展經濟事業部門更多元的發展與提升經營績效,創造農會、農民以及在地產業三贏的局面,實為農會營運的核心重點議題。
行政院農委會為期許農會能結合地區產業,發揮在地優勢,多角化發展經濟事業,因而長期透過專案計畫之辦理,輔導有意轉型經營、提高營收的農會,結合在地農業特色與資源,開發創新產品,改善既有的經營模式,研擬具體可行的計畫,以有效協助農會提升創新業務、轉型經營、服務行銷等能力,但許多經營改善計畫,初期僅考慮到當時該經濟事業單位所需要調整與改變的問題,並未以農會的整體作業流程與效能來評估思考,因而吉安鄉農會張德奇總幹事發現,他們正面臨相當嚴重的「資訊孤島」問題。
系統缺乏整合 資訊孤島浮現
所謂「資訊孤島」指的是,各經濟事業單位為提昇作業效率,依各自需要而單獨引進並導入的資訊系統。初期在作業效率上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效果,但長期運作下來,各系統因相互之間在功能上無法關聯互助、資訊無法交換共享,以致形成眾多彼此隔離的孤島。
「資訊孤島」普遍存在下面問題:
1. 系統各自運作,資料無法整合,需大量人力介入處理,無形中形成人力浪費;
2. 資訊無法即時反映現況,無形中形成慢性競爭力落後;
3. 礙於資訊系統無法整合的限制,導致新種業務推展受限,造成管理者在決策上的延遲與困難;
在科技進步、網路發展迅速,以及產業環境急遽變化的今天,農會面臨更嚴峻的競爭,如何有效解決上述問題,進而提昇並整合農會商流、物流、金流與資訊流整體的運作效能,創造更高的價值,成為農會保有競爭優勢與永續生存發展最重要的課題。
改善現況 符合趨勢潮流
有鑒於此,花蓮吉安鄉農會張總幹事提出創新的經營構想,以數位化、網路化及行動化為基礎,建構數位能力、發展數位策略,秉持「效益性、安全性、流動性」的原則,採取全方位的管理,發揮彈性決策、快速行動的優點,提升競爭優勢,力求達成創造顧客價值與實現農會自身價值的重要目標,於是張總幹事親自協同相關單位主管、業務主辦與農漁會南區資訊中心(以下稱本中心)系統客製化專案小組成員,共同研討提出建置「農會供銷部經濟事業單位整合系統」的願景,如圖示:
四大願景
1. 安全化
為確保維持營運不中斷的宗旨,藉由南農中心的雲端機房,提供下列安全防護機制:
(1) 全年無休的專業人員,全程監控設備運作情形,即時處理異常狀況的發生。
(2) 完善安全保護的機房,如不斷電設備、海龍消防設備、冷氣空調、機房進出人員管制。
(3) 多項滲透檢測軟體,如「入侵防禦系統(IPS)」、「網頁應用程式防火牆(WAF)」、「防火牆(CheckPoint)」等,以阻擋並防禦各式網路惡意攻擊。
(4) 弱點掃描與滲透測試機制,針對網路伺服器設備,進行即時安全漏洞修補,以確保系統設備安全。
2. 雲端化
南農中心設計團隊透過專業的系統整合開發能力,不斷地進行現場作業了解與專案會議研討流程(如下圖),協助吉安鄉農會建置兼具「雲端」、「網路」、「彈性」等特質的「農會供銷部經濟事業單位整合系統」。
專案研討流程圖
3. 整合化
(1) 救援「資訊孤島」所以需要「系統整合」,將分散於各處且各自的獨立資訊系統,透過雲端網路系統的建置,有效地將系統與系統之間的資料交換工作加以整合。不僅整合內部資訊與流程,且將外部協力配合廠商的資訊系統一併納入整合範圍內。
(2) 在「系統整合」的過程中,需要針對現行的作業流程進行適當的改善與管理,對於分散在各處的既有流程,除了進行效益評估外,也必須與新增的流程進行整併,所以組織勢必產生變革。
(3) 「組織變革」後,可能又再度面臨「系統整合」的需要,因此設計一個能因應未來趨勢、彈性擴充功能且良善循環的整合系統架構(如下圖所示)有其必要性。
整合循環圖
4. 速度化
透過建構「農會供銷部經濟事業單位整合系統」,將有效提升整體作業績效,實現速度化願景:
(1) 業務主辦藉由系統的友善流程與操作界面,提升作業效率與效能。
(2) 各事業單位主管能透過系統,即時取得各項所需的資訊,縮短決策的時間,強化解決緊急問題的能力。
(3) 總幹事可以隨時隨地透過手機或平板,掌握所需要的各項數據資料,有助於開發新的服務與產品,進而增加農會的整體收益。
在規劃建置系統前,本中心組成系統客製化專案小組前往吉安鄉農會實地了解現況,發現當時各事業單位面臨了下列問題與困難:
問題1:系統老舊無法擴充新功能:
部分單位尚在使用DOS版本的應用程式,導致系統功能無法擴充,員工只能利用現行有限的功能做固定的業務,以致造成客戶與員工有許多不便之處。例如,POS銷售系統無法直接以刷條碼方式銷售,需要以人工方式輸入,形成人力與時間的浪費。
問題2:銷售點資料無法即時整合:
吉安鄉農會有多個銷售點販賣各式產品,各銷售點資料各自獨立無法整合,有銷售點的資料還需事後人工輸入合併,以致要了解每日銷售情況,需要幾日後才能提供。
問題3:各個加工系統有其各自問題:
A. 保健作物加工廠尚未建置系統,以人工紀錄處理;
B. 碾米加工廠於稻米入倉時,先以人工書寫開立單據,事後再送回本會另行人工輸入,經常造成資料錯誤與權責無發區分
C. 冰品加工廠加工系統無法與門市銷售系統直接出貨,且系統維護困難。
問題4:網站銷售系統接單後,需人工再另外輸入訂單系統。出貨時,發票與宅配單都需分別輸入列印。
問題5:吉安鄉農會為服務花蓮地區客戶,特別推出送貨車宅配服務,但因缺乏系統配合該項作業,造成下列問題:
A. 無法有效率地處理即時的訂單,需事後人工輸入,造成司機業務量大增。
B. 無法即時精確掌握車上庫存,恐衍生舞弊。
C. 無法即時印出發票,需事後補送,造成許多時間成本的浪費。
經過南農中心系統客製化專案小組實際訪談現場作業人員,了解吉安鄉農會所面臨的問題與期望達成的願景,專案小組與張總幹事研討確認需透過「組織變革」模式,才能順利圓滿達成目標。成功的「組織變革」模式會遵循三個步驟:
(1) 解構-尋求共識:
A. 為了要改變原有作業模式取得認同,需解構原來工作方式的習慣。
B. 透過解構來克服個人抗拒及團體壓力。
(2) 改變-主管配合:
A. 將組織由現狀轉變到理想狀態的變革過程。
B. 在計劃和實施變革的全過程中持續溝通,說明變革會如何影響每個人。
C. 進行系統開發與引進,需要各級主管配合,進行科技導入的管理。
(3) 重新結構:
A. 將改變後的制度,再度結構,確定新科技融入組織的例行作業中。
B. 向員工提供變革的相關信息,及時給予輔導和支持。
C. 將變革制度化,明確變革的支持和阻礙因素。
D. 確保獲得高階管理者支持。
E. 建立反饋系統,在必要時調整組織結構。
成果
在歷經11個月的努力,吉安鄉農會與本中心合作完成開發與建置「農會供銷部經濟事業單位整合系統」,以下說明該系統各項特色:
(1) 整體系統架構如下圖所示:
(2) 系統特色說明如下:
A. 以雲端設備為基礎設施,省去農會電腦維護成本與人力。
B. 系統定期自動備份機制,讓資料獲得安全性與完整性的確保。
C. 以Web系統為整合運作的架構,讓作業流程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透過各項聯網的3C設備,人員可以迅速、彈性、便利與精確地操作系統。
D. 透過介接宅配公司的宅配系統、關貿公司的電子發票平台系統、開發手機行動APP與行動電子發票系統,讓員工作業更順暢,不再浪費時間重複相同的輸入作業。
E. 各銷售點(POS)進貨、銷售與庫存等資料每日即時彙整,隨時可清楚掌握整體進貨、銷售與庫存各項資料數據狀況。
F. 原料進貨、加工、成品銷售流程一氣呵成,加速資訊流程、隨時掌握庫存,減少人工處理,加快速度。
G. 新種業務推出迅速,中草藥加工直接銷售,行動訂貨、列印電子發票。
H. 資訊整合、即時查詢,提供整合性財務資訊,隨時掌握最即時資訊,提昇農會整體競爭力。
(3) 以下說明幾個實際系統整合作業流程與功能的案例,分享本專案的成果,並提供未來農會參考:
A. 改善並提昇送貨車功能
改善前:
送貨車原本只能人工處理即時訂單,需事後再人工輸入相關資訊,非常浪費時間與人力,且經常會有作業錯誤導致整體資料不一致。
改善後:
(a). 透過開發設計「手機APP-ePOS系統」,強化送貨司機服務功能。本會人員於網路或電話接單鍵入訂單後,系統會直接LINE通知司機。
(b). 司機可由APP可列印電子發票、管理與查詢送貨等相關資訊。司機可即時接單,立即完成所有作業,無須事後處理。
B. 全新設計建置「保健作物加工系統」
改善前:
保健作物加工廠原先均用人工紙本作業,無法確實掌控進銷存各項資料。
改善後:
(a). 透過全新設計系統,由原料進貨開始就輸入系統,流程中為加入PDA設備與設計系統,協助人員於特殊作業環境中能即時確認作業流程進度項目。
(b). 加工到成品全程均由系統控制,貨品完成時,系統直接LINE通知客戶取貨,讓資訊完全透明化、準確化與即時化。
C. 重新設計系統作業流程讓權責清楚劃分
改善前:
稻米收購入倉之檢斤傳票原為現場人員手工書寫,事後再拿至本會由主辦再登打系統,導致資料無法即時呈現且增加重複作業時間。
改善後:
(a). 透過重新設計系統作業流程,與作業人員溝通協調,讓資料由源頭產生時即輸入系統,讓權責清楚劃分。
(b). 稻米收購入倉時立即由現場人員登入系統,資料即時處理減少錯誤及作業時間。
D. 加工與銷售進貨作業重新設計無縫接軌
改善前:
業務人員經常因為稻米產品庫存,無法即時查詢正確數據,而造成作業上的困擾。
改善後:
(a). 所以透過系統重新設計,由稻穀入倉、出倉、碾米、成品包裝、成品入庫、銷售出庫等流程控管,隨時可了解目前庫存最新正確數量。
(b). 冰品加工與銷售也一樣有上述相同問題,但因加工作業流程與稻米加工有不同處,南農中心系統設計工程師,特別研究設計規劃模組式加工系統,可因應各類型加工作業系統,並將入庫成品吳縫式地與進銷存系統結合,節省許多人力與時間成本。
E. 網站訂單整合系統
改善前:
原先農會網站訂單無法整合發票與宅配單系統,需人工重複輸入資料才能列印出單據,形成人員的沉重負擔。
改善後:
(a). 透過系統重新設計,網站訂單直接整合於系統中,可立即確認庫存狀況後,即時與客戶確認出貨時點。
(b). 出貨時,發票與宅配單可一鍵同時印出即時產生,避免錯誤也提昇了人員作業效率。
面對未來的經營與挑戰,本中心與農會應更積極地主動掌握市場的脈動,努力研發並提供多元化的農業產品組合,利用在地優勢發展創新的業務,整合資訊科技的運用,與異業結盟等方式,從整體供應鏈間創造出實質的經濟效益,共同為農會轉型與永續發展努力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