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特輯:年年有魚 過好年】從海底之美看見台灣

撰文、攝影―陳軍豪
在8年前,投入了自己最期待的水肺潛水活動,
這8年過去了,從產品設計師轉入水中攝影這領域,我看到了什麼呢?
:陳軍豪 小檔案7年級生,任職水攝水中攝影器材行擔任店長,自2008 年開始潛水,至今潛水次數超過700 次以上。曾出國潛水造訪國家有:日本、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馬爾地夫、澳洲。
台灣四周環海,孕育了各色的軟、硬珊瑚,豐富的環境提供了魚群庇護及食物的來源,除了一般魚類,還有迴游魚,鯨鯊、魟魚、鯊魚等。我們最常接觸的潛點,包括離島的綠島與蘭嶼,以及本島的墾丁與東北角。綠島的美在於水質通透度,能見度可達到二十至三十米,在石朗保護區就可零距離的接觸珊瑚礁魚類與潔白白砂,大白砂旁的優美的藍色隧道,壯觀高聳的獨立礁,看著陽光穿透如玻璃般的海水,潛水人就像天然的水族箱裡的一份子。
![]() |
初夏的東北角沿岸綠意盎然 |
![]() |
基隆嶼美麗的彩虹礁 |
好美!台灣沿海海底景觀
蘭嶼,具備更勝綠島的通透度,水下深度及地形更令人驚豔,離陸地不遠的深度就可達到三十米甚至更深,有時可碰上蘇眉魚或是大型的鯨鯊甚或海豚,多年前沉沒的貨輪沈船讓名為八代灣鄰近的部落熱絡起來,全台灣目前記錄的最大的海扇也生長在蘭嶼的海底,更有如天井般的洞穴― ―藍洞奇景,蘭嶼海底地形之豐富如同陸地上的平原、丘陵、峽谷以及高山。和離島相比,距離台北一小時車程的東北角似乎沒有這麼得天獨厚的環境,但潛水人還是熱愛這個地方,每到夏天、每個週末大家都會拼早的衝去海邊潛水,為了能到海裡無重力的放鬆與探索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在這看似無趣不自然水泥消波塊組成的海岸線,又看似稀少珊瑚礁分布的泥礁地形,其中卻潛藏數百種奇特無脊椎生物, 如海蛞蝓、蝦蟹、蠕蟲等等。不經常透澈的海水中確時有成群魚群突然出現,在東北角潛水不需要有太多期待,就有很多的驚喜衝著你來。
![]() |
有著黃黑色彩的海蛞蝓,極像卡通裡的皮卡丘 |
哀傷!現在海底景觀竟變成
上岸後常有民眾對我們發問:「啊下面有鯊魚嗎?」「啊哩攏某抓龍蝦上來喔?」說來很諷刺,聽前輩說在三十年前海裡的魚是滿滿滿,隨便伸手抓就有章魚做沙西米,更有龍蝦可以晚上加菜,隨便釣魚就是紅魽、黑毛、石鯛,向兒孫炫耀珊瑚五顏六色非常茂密,魚都不怕人在旁邊打轉。那現在呢?我告訴你,我們看到了什麼?近年來氣候變化導致海水溫度升高, 以致珊瑚生長不易,污水泥水排入近海,遮蔽陽光與珊瑚以致生態窒息,不法漁民不聽勸在沿岸撒網濫捕,無知遊客與釣客丟入垃圾入海,以為站在地上眼不見為淨,而在海裡眼不見淨土,人類所產生的汙染與破壞變多,慢慢地龍蝦不見了,魚變少變小了,繁華轉為空寂,乾淨變得混濁,再也不見以前長輩們吹噓的景色。最終為了滿足觀光產業,人口增多對海鮮的需求增加,漁民越捕越近,越捕越粗魯,就連沿岸水深二十米深以內是大多數生物繁殖地區也在濫捕,我在海中看到的就是這樣的殘酷畫面,比手掌還小的魚苗與看似美麗卻沒人在吃的魚蝦蟹紛紛卡死在流刺網(三層網),卻因為近海礁石地形複雜經常讓魚網卡住而漁民也棄之不理,任由魚貨死去。
![]() |
我們的任性,牠們的犧牲 |
![]() |
生離死別的靈魂 |
照法令來說,在近海五海浬內是不可撒網,且國家公園裡也不可使用,但近幾年就聽過潛友親自舉發墾丁知名潛點有一片長達三十公尺的廢棄魚網,而東北角海岸線廢棄魚網就是家常便飯,時有看到毫無經濟價值的熱帶魚卡在廢棄漁網,甚至是海龜。其實近海五海浬內是魚類最主要的繁殖場所,常捕捉到的只是幼魚以及繁殖期的母魚,長時間下來,魚變得越來越少,沒有成魚繁衍,幼魚也來不及長大,漸漸地種族就走向滅絕。
![]() |
寂靜海洋,期許未來不要只剩下人類 |
呼籲!轉型讓海底生命自由
我們應該反省,應該更珍惜台灣僅存的海洋資源,應該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呼籲我們的親友、勸導我們的長輩們,一同導正我們錯誤也不該繼續的海鮮文化,魚一定有被抓完的一天,並且會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何不效法那些我們視為落後的東南亞國家,如同菲律賓利用保護鯨鯊潛水觀光創造當地村落的文明開發、印尼利用偉大的珊瑚礁資源吸引全球潛水觀光客創造數千萬美元的觀光商機。每年,我都會給自己一至三次出國潛水的機會,記錄下海洋的美麗與變化,更希望我花錢出國看這些如今躺在我們台灣餐桌上的魚類,能有機會親眼在台灣看到牠活生生的悠遊海中,就像憨厚動作可愛的翻車魚(曼波魚)、動作溫柔的海洋巨人鯨鯊、展翅飛翔的蝠魟,我們台灣潛水人願意花大錢去看這些台灣漁民視為食材的魚類,與牠們在海中共游,各位漁民們,你們願意轉型讓我們向你購買這些偉大海洋生命的自由嗎?為了我們的下一代,為了我們的晚年,為了我們的回憶,我們不應該讓海洋從我們的手中消失殆盡。
(轉自2016/312期農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