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9期-【農漁會通訊】勇創新時代的後壁區農會

跨出舒適圈的機會與挑戰
採訪―丁文郁 撰文、攝影―戴卓玫 圖片提供―後壁區農會
#後壁區農會
位於位於台南市北邊、以「無米樂」紀錄片聞名的台南市後壁區,擁有嘉南平原中段、八掌溪沖積而成的肥沃土地,一直是台灣重要米倉之一。固守舊有策略迎合不了時代,在總幹事林怡歆未到任前,農會陷入發展停滯窘境;她的到來帶來改革契機,以「唯有先跨出去才能往前進」的思維,企盼帶領後壁區農會勇創新世代。
凝聚共識 多頭並進向前行
「 人心的凝聚最難,必須要相信有能力做到,才有勇 氣跨出去。」用堅定信念,以身作則的方式,帶領著農會團隊跨出舒適圈迎向挑戰與希望。
林怡歆在短短 到任 1 年多就針對內部結構與做事方式做了一些調 整,像是信用部資產與品質的提升,因此讓信用部的 存放比率由 29% 增加至 35%,而逾放比也由原先的 2.2% 下降為 1.2%。
在提升稻米品質上積極推動產銷履歷,由原本僅有 1 人 3 公頃的申請,推廣至 18 人共 76 公頃的面積。
/
提升質感 融入文創拓展市場
米是後壁區的農業奠基,除了硬體上的提升,軟體也必須與時俱進,才能更受消費者歡迎。農會經營的自營糧品牌蘭麗米,10 多年來包裝設計走傳統風格,團隊在 2022 年 11 月更新了品牌米包裝,符合現代美學的設計將可更吸引年輕族群的目光。
而在和農會契作的台南越光米的部分,本來就屬於精品米,再與知名 line 貼圖咖波進行文創授權後進行改造,在實體與網路銷售都獲得很大迴響。

農會自營品牌蘭麗米, 2022 年 11 月更新包裝,符合現代美 學的設計,更吸引年輕族群的目光。
雜糧轉型 增加農民競爭力
這幾年氣候變遷造成農損,農會站在產業前端協助農民一同調整農作政策。
因應後壁區冬天枯水期無水可用的窘況,已有連續 3 年農友在第一期作休耕,雖然農會在肥料、農藥等的營收減少,但也以鼓勵農友雜糧轉型的方式來增加其他收益,避免單一水稻受停灌影響,用其他作物來增加競爭力。
與農改場配合旱作觀摩田,包含硬質玉米、高粱、大豆等旱作作物,其中硬質玉米由原本 150 公頃至今成長至 300 公頃。
/
蝴蝶蘭飛舞 無私相授的溫馨農業路
農會在青銀共創的協助與著力,成為許多有志回鄉打拼年輕人的後盾,像是和家人一起經營的阿誠蘭園的章育誠就深有所感。
他自大學畢業後曾從事航空業,在大學時聽說台灣的蘭花產業是出口外銷的未來之星,所以一直有著回鄉種植的念頭,因緣際會知道後壁有農家的蘭園要出租,遂落腳在此,一種 6 年多。
他認為農會對青農幫助非常大,尤其是蘭花產業必須搭建溫室經營,農會給予的設施補助貸款,減輕了花農很大的負擔。而農會定期舉辦活動,也都邀請在地青農參加,對外推廣生產的花卉,就是這樣的用心栽培,讓阿誠有面對未來的動力。

用高水準品質 擦亮芭樂招牌
夫妻齊心和岳父一同經營阿鳳芭樂的呂佳軒,傳承種植芭樂已經 8 年,他種植芭樂包含:帝王芭樂、珍珠芭樂和紅心芭樂三種,因品質極佳,在省道 1 號上的店面非常有名氣,許多人遠道而來只為了買芭樂回去。
一家人以企業化方式經營,產出的芭樂具備高水準,也凝聚了家人間的情誼,目前已有第二間店面的構思。
與農會長期維持良好關係,也樂於當綠色照護站的講師,他認為農會為農友所做的都是有意義的事,也用感恩的心回饋著。

近年來,菁寮老街因為戲劇「俗女養成記」在此取景而意外成為觀光勝地,假日時潮如織地穿梭老街,要目睹復古的中藥行、三合院的場景。
距離老街僅 50公尺的舊農會公糧倉庫,在此刻變身為步穀農創館,不只提供遊客一處歇腳喝咖啡、吹冷氣的休憩場地,也將會是銷售後壁區農特產品的最佳平台。
2 樓的休憩平台也擁有觀賞小鎮純樸風貌的好視野,是來遊逛菁寮老街時最不該錯過的內行人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