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6期-【編者的話】朝向農業淨零排放目標邁進

朝向農業淨零排放目標邁進
文—總編輯 丁文郁
國人逢年過節祝禱時,都會口誦心維著「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等祈福語。但隨著全球暖化造成的溫室效應不斷發威,近年來台灣澇旱不均已成常態,作物生長規律也明顯走精,真是應了「天無照甲子」這句台語俗諺。
提到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人類活動中包括排放諸如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溫室氣體,扮演了重要角色,更需為此負最大的責任。
所以就溫室氣體排放議題,從上世紀1985年簽訂《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起,
陸續有1987年簽署《蒙特婁議定書》、1992年聯合國通過《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1997年制定《京都議定書》、2007年接受峇里島路線圖、2009年誕生的《哥本哈根協議》、2016年簽署《巴黎協定》、2021年通過《格拉斯哥氣候協議》,
在在都是希望經由凝聚全球的共識與制定規範,以控制人類溫室氣體的排放行為,期望能遏阻全球暖化趨勢。
配合2021年8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公布第6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
指出人類社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加,全球氣溫升高1.5°C的時程將提前,要避免此事發生,「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將是唯一路徑。
為落實此目標,目前全球已有 130 個國家規劃 2050年前達淨零排放目標。
/
為了回應此一拯救地球最夯的議題,2021年4月22日蔡英文總統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
農委會於同年9月1日率先行政院各部會正式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展現農業部門對於氣候變遷政策及落實淨零碳排的積極與重視。
2022年2月9日農委會陳吉仲主委公開宣布,將提早於2040年達成農業淨零排放目標。
然而依據2021年5月9日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宣布,農糧系統的二氧化碳排放佔人類總排放的1/3,這是極大的警訊。
不容置疑農業本身就是溫室氣體主要的排放產業,但從國內外研究及文獻指出,它也是無限期累積及儲存碳化合物極重要的天然碳匯者。
所以據此而論,我國農業部門要在2040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雖然不應視為唱高調的口號,但絕對是一項極大的挑戰。
基於淨零排放對地球與人類發展的絕對重要性,還有農業在此一議題上的微妙角色,
因此本期特別企劃以「種田兼種碳 係金吔!」為題,剖析在以家庭農場式小農為主體的我國農業經營體制下,如何實踐此一具普世價值的艱鉅任務。
茲於此,誠摯邀請大家在閱讀本期特別企劃有了完整的認知後,一起以具體行動來關心和參與淨零排放的志業。
・
・
・
・
・
・
(全文詳情請至指定通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