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4期-【發行人LINE一下】寂寞部長
寂寞部長
年輕同事問我,對於時代變遷的看法,腦海中閃過的標準答案有資訊時代、數位時代還有遠藤功所描述的「疫情之後,我們迎來無移動、無需求、無雇用的三無時代,這樣的影響造成市場資源愈來愈傾向贏家全拿的趨勢,強化了商場弱肉強食的特質。」的《三無世代》;當然還有Camilla Cavendish在《百歲時代》一書中提出的論點,「到了2020年,地球上65歲以上的人口數將會首度超越5歲以下的人口數。祖父母多,孫子、孫女少。世界老化是由兩股趨勢所造成。首先,人類比以前更長壽了;第二個原因是世界各地女性當母親的意願降低了。」
最後,還是覺得VUCA時代的四個字比較能精準的描繪眼前我們所經歷的種種,但是由Noreena Hertz所著作的《孤獨世紀》卻更吸引了我的目光,「在德國,三分之二的人口認為孤獨是個嚴重問題。荷蘭國民幾乎有三分之一承認自己覺得孤獨,其中十分之一認為程度嚴重。在瑞典,多達四分之一的人口說他們經常感到孤獨。在瑞士,每五個人中有兩人反映他們有時候、經常或總是感到孤獨。」所以Adam Grant才會質疑「為何這個高度連結的世界,人們卻感覺如此疏離。」Noreena也再強調「每八個英國人中有一個人,連一個可以依靠的親近朋友都沒有,這跟區區五年前的十分之一相比上升了不少。四分之三的公民不知道鄰居的名字,英國有百分之六十的受僱者表示在職場感到孤獨。」
在英國,這個問題變得非常重大,以至於2018年,首相甚至任命了「寂寞部長」(Minister for Loneliness)。
而Noreena所下的定義是「我認為孤獨不只是感覺失去愛、陪伴或親密感,也不只是感覺被我們經常來往的對象忽視、無視或缺乏關心。孤獨還會來自感覺不到同胞、雇主、社群、政府對我們的支持與關心。孤獨除了來自與應有親密感的對象缺乏連結外,也來自與自己缺乏連結。」同樣的,這些年常駐池上的蔣勳也曾說過「自然秩序和土地倫理,是都市裡愈來愈陌生的東西,我已經忘了。人在都市裡,真的會比較自閉、憂鬱,一旦身體跟大自然的秩序無法接在一起,那一定焦慮、也一定痛苦。」
「常常一早開門,發現門口有人放了油菜花、絲瓜,就是有人收成多了拿出來分享,台北人聽來簡直不可思議。」蔣勳說:「我來這邊也重新調整自己跟人的關係,忽然覺得好不一樣。」生活在廣闊的山海之間,什麼弱肉強食、贏家全拿,也都忘了!「來到池上,我對日出日落、春分秋分有了新的感覺,什麼時候插秧、什麼時候花要交配、人的身體會有什麼改變,這些都會有所感應。」蔣勳說:「我找回了自然秩序,重新跟著這個秩序生活。」
當然與大自然的關係也會跟著改變,學習《山林本事》一書裏阿美族耆老所說的「山林是糧倉,海是冰箱。我留給你的再留給你的孩子時,只能多不能少。」過去日本朋友經常提到的「人間力」,還有眼下各產業越來越重視的ESG,談的無非是人跟人、人跟自然的關係,而能夠回應前述問題給出答案的應該就是台灣的農漁村,還有生活在那裡的人們。
夏日將近,歡迎你來農漁村走走,口渴的話,也可以學學蘇軾「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讓我們,為你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