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6期-【看見農漁會】邁向漁業新紀元的桃園區漁會
發展與保育間找平衡點
邁向漁業新紀元的桃園區漁會
桃園是台灣經濟發展重要城市,電子業和化工業的群聚和航空門戶的身分,讓這裡有其特殊地位;隔著台61線的竹圍海邊則呈現悠閒風情,以沿岸漁業為主的桃園區漁會,扮演帶領漁民邁向產業新方向的領頭羊角色。如何在經濟發展與永續漁業間找到平衡點是當前要面對的課題,漁會與漁民一起找共識,邁向休閒漁業新紀元。
採訪―丁文郁 撰文、攝影―戴卓玫 圖片提供―桃園區漁會
因為交通便利與地理位置的優異,鄰近大台北區域的竹圍漁港假日總是人潮如織,來魚市買魚貨的、去海邊賞景的、來旋轉餐廳用餐的,讓整個桃園區漁會周遭顯得熱鬧非凡。這裡的碼頭停靠不只有漁船,還有不少造型華麗的遊艇,可以想見觀光休閒活動在此發展興盛。
一旁漁港裡不時有漁船出沒,一支釣和沿海底流刺網是盛行漁法,隨著每天不同的潮汐,大約過午時分就會有漁船帶著最新鮮的現流魚進港,漁獲往往一放上岸,就被老饕和餐廳業者搶購一空。這裡的漁民很阿莎力,價格也比市場便宜許多,總有識途老馬在此守候,新鮮的漁產絕對不怕沒有銷路。
為漁民找出路 沿海漁業轉型
活絡的竹圍魚市場,去年度漁獲交易總量為365.5公噸,交易金額為1億元,其中漁獲以烏魚、午魚、鯧、鯊為主。連任了6屆、桃園區漁會總幹事陳義成說:「桃園區漁會所在的竹圍漁港主要漁業勞動方式以流刺網占大宗約85%,一支釣次之占比約15%;漁汛作業期以每年的5月、12月到次年2月為主;漁汛期流剌網作業船筏大約60~80艘,一支釣約40~60艘。」
欣欣向榮的魚市,看不出遇到任何瓶頸,然而漁船和從漁人口減少卻是不爭的事實。漁會登記的漁船筏數目前大約為429艘,包含機漁船筏85艘、膠筏217艘、舢舨127艘,比起過往減了不少,但碼頭裡的遊艇數量是相對增加的。
桃園區的沿海漁業和漁民都有式微趨勢,漁村人口老年化也加快了漁業轉型的速度。從台61線往桃園海域出發,蜿蜒的海岸線上多了許多綠色能源的風力發電機組矗立,對照日漸式微和凋零的桃園沿海漁業及漁民充分體現了漁業所面臨的現況,即便在地漁民們仍舊堅守著傳統的漁法,然而漁事產業的升級及轉型已是刻不容緩的事實了。這樣的發展並非一蹴可及,隨著趨勢往經濟發展靠攏,漁民的轉型日益重要。......
全文詳見 376期農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