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76期-【特別企劃】振興糶手文化,成為食魚教育新亮點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絕手絕活

振興糶手文化,成為食魚教育新亮點

 

「糶,國語音同跳ㄊㄧㄠˋ,台語音為tiào 」,如東西放在手心上拋下拋、感受重量,做為秤斤秤兩的「稱仔」之意。糶字左邊為「出米」,延伸為商業、穀物出售的意涵。

 

撰文、攝影—徐于婷

 

「糶手」俗稱拍賣員,是存在農、漁市場中負責進行出售的拍賣官,也是每個魚市場中舉足輕重的靈魂人物。魚貨拍賣的起標價與最終出售價全憑糶手的嘴上天秤真功夫,魚船入港前欲角逐當天新鮮魚貨的各路利害關係人皆將現身魚市場競標,在這龍蛇混雜環境中,要能成為一名服眾的糶手,得經得起千錘百煉的考驗,欲認識「糶手」拍賣文化絕不能紙上談兵,趕緊跟著嘉義區漁會推派擁有數十年拍賣市場實戰經驗的資深拍賣官吳純裕主任,來場獨家的食魚教育吧!

 

以拍賣單至承銷人小組結帳換回身分證,即完成拍賣流程。


是約下午一點?不是凌晨一點?「下午一點!」再三確認下午一點到魚市場,不禁讓人滿頭問號,印象中拍賣都是凌晨,下午哪裡有新鮮魚貨拍賣呢?

 

2019年漁業統計年報指出:生產性魚市場 34 場及消費性魚市場 13 場,共 47 個魚市場遍及全台,亦可用拍賣時間來做簡單區分,在「中午」拍賣的屬「生產性魚市場」,漁船有多少魚來就有多少魚可以賣;「凌晨」拍賣則為「消費性魚市場」,多在都市,有些是從生產性魚市場運至消費性魚市場販售,因應各地魚市場的漁船入港時間、主要魚種、供銷分布及在地文化等條件形塑出各魚市場的漁業文化。

 

糶手培養首重職業道德

糶手(拍賣官)首重「職業道德」,次要才是「拍賣技巧」,糶手是漁貨主與承銷商之間的中介角色,一位好的糶手須秉持著公平、公正、公開、鐵面無私的高道德標準,是身為糶手的基本條件也是糶手文化最關鍵的價值。

 

以身分證換取具有承銷人資格的拍賣印章,拍賣過程只認章不認人。


嘉義區漁會一直很重視糶手栽培,吳純裕主任也是過去被派任的糶手之一,回憶起剛進入魚市場時,是從抄寫清單的基本工作開始,透過師徒制、做中學,仔細觀察前輩如何開價、看手勢、喊價、寫單……經歷了抄寫員、過磅員、拍賣員、魚市場場長至今推廣部主任,一路累積了遠洋、近海及養殖各類上百種水產魚種,其相對應的品質判別、價格區間、產量多寡及通路市場,並考量時令、節慶、魚貨關鍵承銷人的相互關係,無一不牽動著競標價格的起落。......


全文詳見 376期農訓雜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