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79期-【封面故事】盛夏裡的水梨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盛夏裡的水梨

 

5月開始,東勢區的水梨果園就進入了採收期。果園裡的採收工伸長手臂剪下結實纍纍的水梨,裝上搬運車,在鄉間小路上來回穿梭,是盛夏裡融合暑熱與清甜的日常光景。

 

撰文、攝影余世芳


東勢溫帶水梨 河谷平原裡的美味

日正當中,空氣中充滿了能催出一身大汗的暑熱,果園裡的採收工仍個個伸長手臂不停歇地剪下結實纍纍的水梨,裝上水梨的農地搬運車在鄉間小路上不停地來回穿梭於果園與附近農戶的集貨場,集貨場的地面上很快就被水梨占滿了。

 

以橫山梨為母株,嫁接溫帶梨穗,可在夏季平地地區栽培出溫帶梨。


然而,與忙碌身影和厚實飽滿的水梨同框的畫面中,一定都能看到疊高高或鋪滿地的黃色塑膠籠,這是農會交予供果農使用的「物流籠」,鮮明的存在感,象徵果農與農會長期合作而建立的互信互賴關係。

 

率世界之先的甜美滋味

「台灣領先其他國家3個月,是全世界每年最早能吃到溫帶梨的地方,」才剛將切片好的水梨送進嘴裡,一聽到東勢區農會總幹事田士欣這句話,那個當下,突然覺得我不只是在品嚐當季水梨的多汁脆甜,也同時在享受生活在寶島台灣的幸福感。

 

農民使用農會提供的黃色物流籠供果給農會。


其實在將近半個世紀以前,要在剛入夏就能吃到目前水果市場常見的溫帶梨,是幾乎不可能的事,這個時候只能吃到栽種在低海拔地區俗稱「粗梨仔」的橫山梨,但吃起來果肉纖維粗硬、不甜又酸澀,嘴挑的消費者只能等到入秋後,從國外進口或自梨山等將近2,000公尺高山上的果園運下來才能嚐到溫帶梨的美味。

 

直到1973年,東勢率世界之先,發展出在橫山梨母株上嫁接溫帶梨穗的技術後,既能在平地栽種又能在夏季採收的「高接梨」正式問世,徹底翻轉了溫帶梨的生長模式。

 

當果實只有姆指與食指圈起來般大小時,就要開始套袋,直到成熟要採收時才會將套袋拿下。


東勢平地生產的高接梨有豐水梨、新興梨與蜜梨等溫帶梨品種,5月上旬就開始進入產期,透過現代冷藏技術,可以持續供應消費市場到中秋節前,之後一直到隔年2月就由產自梨山的新世紀梨、雪梨等溫帶梨相繼採收後,進入東勢區農會的果菜市場接棒上市,可以說透過東勢區農會的供銷機制,消費者幾乎一整年都能買到國產溫帶梨。......


全文詳見 379期農訓雜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