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本質打造住宅森林
撰文—沈婷茹 攝影—蔡孝如
前往景觀設計師吳書原座落天母的住所,沿著老屋階梯爬上五樓,大片玻璃窗折射窗外的光;改造過的頂樓迴廊儼然成為屋頂森林,在都市裡卻保有澄澈綠意,頗有「大隱隱於市」的風情。倚著吧台,捧著氣泡水,自宅成為一個作品,吳書原分享他的景觀設計概念。
—
// 吳書原Profile
吳書原,是台灣知名的景觀設計師,太研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的主持人。近年來受到關注的作品包含台北美術館異托邦花園、台中花博后里森林園區、嘉義美術館景觀設計、陽明山美軍俱樂部庭園設計、與森³ sunsun-museum合作日系植物在台灣展覽等。受到英國AA建築學院的洗滌與影響,把自然荒野巧妙融入景觀設計,在都市裡打造會呼吸的自然森林。
前往英國讀景觀之前,他也曾依照傳統美學創作庭園造景,直到邁向更寬廣的世界,理解不同地域人們看待景觀的方式,對他產生衝擊,從那往後,「野放」成為他的一種形式。過去台灣人總習慣模仿強勢文化的美學,而忽略了自身優點,是缺少自信的緣故。吳書原不用常見的植物景觀,不刻意營造歐式花園、日式禪意感,他認為不用複製其他地域,依靠台灣原生的植物種類,就足以變化萬千,特別是人們很常忽略的「野草」,更是他在景觀製造上的愛用元素。
常有媒體報導,他的風格是新荒野美學,吳書原笑著回應:「這種風格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很野,但其實我們控制了大部分的事情。」野,是回歸到人本的真實需求,即便在受到規訓馴養的現代生活,人們仍然渴望親近自然,就像是現在時髦的露營、溯溪、登山。野,也是模仿與再現自然,如果只是一味的放養,會變成荒廢。在城市裡進行景觀設計,與自然有一定程度的客觀距離,但透過種植技術,城市裡也有生態,重新讓人產生連結。
觀察他的屋頂森林,有150種幾乎沒有重複的植物,高低錯落,彷彿營造奇觀。小森林裡,除了居家常見的蕨類、香草、尤加利葉外,還有台灣北部的紅花繼木、常於高海拔種植的銀杏、在太陽與月光下都能發光的佛光樹;以及設計師的最愛,日本植物土佐水木。從海濱、平地到山上,不同生長環境的作物,匯聚在頂樓的露台裡。並且運用滴灌系統,組合排水板、不織布、碎石三層鋪面,掌握植物的根系和生長高度,因此植物與住宅相輔相成,多層次的種植,展現世界植物的景觀設計,形成一座野鳥常於樹梢歇憩,會呼吸的森林。吳書原時常在假日午後,沖杯咖啡,坐在這樣的風景裡讀本好書,可以冥想沈思,逃逸於生存之外。
設計最核心的是當中的思想和氣質,往往不在形而上的技巧,而凝聚在更隱晦的心法。吳書原的分享裡,帶有一種哲學家的觀點,這是他所有經歷的總和。包含去英國求學、與日本妻子結連理、閱讀的文本,以及放眼各國的所見案例,都成為創作養分。他也像是個植物學家,細心研究不同品種的植栽,卻又謙虛的說:「即便到現在,我所能夠辨別出來、喊得出名字的植物,大概不會超過一千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