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94期-【農漁會通訊】用稻香與紅豆凝聚農業心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土地的甜香戀曲

採訪―丁文郁 撰文、攝影―戴卓玫


#大寮區農會

坐落高雄市東南方、與屏東縣相鄰的大寮,是台灣生產稻米與紅豆的產地。前總幹事蔡景逢與現任總幹事洪採梅是夫妻檔,一手打造「 沒話說─大寮好米 」和「 紅晶鑽紅豆 」等品牌,齊心努力造就的好成績有目共睹,凝聚起在地農業心。

/

秋天的午後,高雄市大寮區的大地受陽光照耀著,山丘旁播種完成的紅豆田已經長出生氣盎然的田野在四季更迭中傳送著果實芬芳與希望,映襯著大寮農民汗水下的收穫微笑,就是南國裡最美麗的圖畫了。

/

要提到大寮區的農業發展,不得不提到農會前任總幹事蔡景逢,他與現任總幹事洪採梅是夫妻,皆是由農會基層員工一路胼手打拼至總幹事的位置。

兩人在農會相識相戀而結婚,2007 年蔡景逢擔任總幹事時將農會的制度與品牌建立、讓業績可以穩穩地走上軌道,2015 年再由洪採梅擔任總幹事接續維持住成績,並用心達到顛峰;夫妻倆人可說是同心把大寮區農會改造成資優生的重要推手。

/

由農會帶領 創造三贏局面


洪採梅由信用部職員進入大寮區農會工作,她猶記得農會信用部的逾放比率曾經高達 50%,導致員工有多年未領過任何獎金,普遍過得縮衣節食。


切身之痛讓她認清農會各部門都必須更加努力。擔任起總幹事後,除了帶領員工團結和諧,以信用部為例更是事後,除了帶領員工團結和諧,以信用部為例更是訂下了每位員工放款責任額的規定,在大家團結一心,到現在 2023 年的存款 110 億、放款76 億以及逾放比率 0.15%,這些就是多年努力下的成果。

/

洪採梅認為,農會應該以關心農業、照顧農民為旨;好的農會必須成為在地農業領頭羊,將制度建立與財務改善,並要求未來越來越進步。


當農會每年可以有多的盈餘,對會員的補助與福利自然會越來越多,員工有了好薪水,將會更賣力工作,締造出三贏局面的善循環。


/


產銷履歷良質米與紅豆 雙管齊下


大寮區農會自 2007 年後就以發展良質米與紅豆為主要的生產農作物。


且大寮農地部分位於大坪頂飛機禁航區,沒有工廠進駐,利用不受汙染的山泉水灌溉,泉水富含礦物質且水質較軟,所以種出來的米與紅豆格外有口感。


以自然農法的方式種植高雄145 號品種的良質米,並建立起產銷履歷制度認證,確保稻米無農藥殘留且兼顧好品質,成就了以品牌「大寮好米─沒話說」的良質米,從 2007 年開始參加國內十大經典好米選拔至今得獎一共有 17 次,是全國比賽的常勝軍,早已獲得消費者的信賴。


紅豆部分則自 2009 年輔導了紅豆產銷班後,成為全國唯一取得產銷履歷認證的紅豆,至今 15 年來都秉持著安全食品的高標準。

雖然大寮紅豆的生產面積並非全國第一,但擁有 15 年的產銷履歷認證卻是全國唯一,也被稱為是最安全的紅豆。




利用大寮不受汙染的山泉水灌溉,成就了以品牌「大寮好米 ─沒話說」的良質米,從 2007 年參加國內十大經典好米選拔至今有 17 次得獎紀錄。


/

費工耗時高標準 紅豆界的 LV


大寮區紅豆產銷班的班員,堅持不使用化學落葉劑,完全採用自然落葉方式,並全程以人工採收,且採收時必須對抗麻雀鳥害,其實非常辛苦,也因為如此高標準的栽種方式才能申請生產履歷的認證。


採用安全又費工的方式,使得大寮紅豆的口感更為細緻綿密,被老饕稱為紅豆界的 LV,銷售成績蒸蒸日上。農會更推出多樣附加價值高的加工品,像是紅蜜紅豆、紅豆冰淇淋、纖濃紅豆水等長年熱銷商品;現在還與在地的輔英科技大學進行產學合作計畫,讓學術單位的科學數據做為支持在地農產品的後盾,未來有機會再以紅豆為重心開發出更多優良產品,增加農民收入也增加農會的收益。

/


王瑞榮用 40 年打造良質米和好紅豆


大寮區紅豆產銷班第一班班長王瑞榮,不僅是種紅豆的高手,他種的米在 2022 和 2023 年也獲得大寮區良質米競賽冠軍。


從年輕時期跟著家鄉老輩種植,一投入農業就是 40 年的光陰。1994 年起配合政府倡導的稻作休耕期轉作計畫,開始種植紅豆。


認同農會推廣產銷履歷認證的規劃,投入了良質米和紅豆產銷履歷認證,創造出大寮區的農業特色。


身為農會理事的他,認為農會是農業政策與農民間的橋梁,對農民最實際的幫助是減少種植成本,像是肥料及農藥補助等;農會每年會以比市場還高的價格契作收購產銷班的紅豆,讓農民不必擔憂價格崩盤,就可以以全副心力好好從事農作。


在大寮土生土長,對這塊土地相對有歸屬感,看到家鄉可以因自己種植的農特產而發光,感到非常欣慰。



在大寮區農會輔導下,除了取得全國唯一產銷履歷認證的紅豆,還以「紅晶鑽」為品牌,推出多樣附加價值高的紅豆加工品。


/


用多元品種 平衡鳳梨產期的洪明偉


在地青農洪明偉,則是 5 年前就回鄉從事鳳梨種植的農二代。


台灣鳳梨品種主要是金鑽,產季集中在 5~6 月,很容易產銷失衡;他將農地七成以金鑽品種為主,三

成改種其他品種,像是蘋果鳳梨、牛奶鳳梨和土鳳梨等,接續金鑽鳳梨空窗期,平衡沒有鳳梨產出的淡季。目前 3~10 月他都有鳳梨生產了,每年可以產出 40 公噸。


透過農會加入了大寮青農聯誼會,大家一起學習知識和找尋資源,有農會做後盾,不再是單打獨鬥,務農的日子過得充實有勁。


/


運用精緻與科技農業 智慧面對未來


洪採梅說:「農業的挑戰一直都在,不論是人口老化或氣候異常變化,都提醒著必須用更智慧的態度面對未來。」


面對工業區與農業爭地,從農人口老化等種種困境,農業的進步與改善沒有緩下來的條件,必須更兢兢業業地以精緻農業、安全食品為重心,提高農民的科技知識與技能,並種植價值較高的農產品,像是網室溫室栽培、智能監控等設備化等。


大寮區農會歡迎更多熱忱的青農加入農業,也會以更開放的態度迎接新知,誓言攜手帶著地方農友一起大步向前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