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期-【封面故事】年節限定的金黃果實——記憶中的古早味 一探金柑文化的蛻變

宜蘭員山鄉在地品牌「囍感生活」抱持著不浪費任何一顆果實的理念,結合在地金柑,推出多元產品,從吃的脆皮金柑、喝的金柑濃縮果汁到用的沐浴乳、精油等應有盡有。
#草生栽培二代金柑農
企劃/張家宜 採訪、撰文/黃薏芠 攝影/蔡孝如
酸甜交織中,帶點澀感,濃郁果香中,帶有幾許精油油包釋放後的微苦,金柑那微酸微澀、吃後齒頰留香卻難以一顆接一顆的微妙滋味,恰如金柑在台灣坎坷、無法一語道盡之身世。
從「 金棗 」到「 金柑 」的正名運動,從鄉里年節必備小食到地方創生的明星果物,金柑對於在地人而言,有著既熟悉又複雜的情懷,又與地方特色的延續,密不可分。
宜蘭三寶之源
宜蘭有三寶:金柑、鴨賞、與膽肝,正是源自於蘭陽平原的封閉地形所造就。
早年透過鹽醃、糖漬而成的蜜餞、鴨賞、以及糕餅類,時至今日,演變成具有在地特色的名產,也成為許多人來到宜蘭所必帶的伴手禮。其中比較特別的是,大部份的傳統糕餅、蛋糕麻糬類,幾乎在台灣其他縣市也都能瞥見其不同身影,唯獨當中一樣水果,僅在宜蘭境內才看得到其枝頭掛果,能一睹那採收時滿山金黃的場景,這神秘的水果就是金柑。
說起金柑,它連身份都需經過一番「 驗名 」正身。金柑,其實就等於金棗。目前大家最常見的金棗,其學名就是長實金柑。為了彰顯珍貴價值,特取金柑在發音上帶有一種金榮華貴之感, 再加上「 柑 」字,也更像是柑橘類的近親,藉此能與鼠李科的棗類做區分。
金柑為芸香科金柑屬,在柑橘類中為果實最小的一種,也是唯一可以連皮吃、直接攝取到果皮營
養的柑橘類。
三面環山又緊臨太平洋的蘭陽平 原,氣候陰濕而冬、春季多雨, 成為台灣金柑最大宗產地,自有 一番在地風土的造就。
每年的 11 月到隔年 3 月,是一年一度的金柑產季。目前台灣產地主要集中在宜蘭縣員山鄉、礁溪鄉,占了將近 9 成,其餘零星在冬山鄉、三星鄉等地也能見其蹤影,實屬宜蘭非常具在地代表性的水果之一。
員山在地人的年節記憶 鮮食金柑與蜜餞
金柑,於宜蘭員山鄉在地人的記憶中,總在每逢過年、初九拜天公時按時現身。那粒粒金黃、掛上幾許綠葉的金柑,很適合在年節期間帶來吉祥、財源滾滾來的好兆頭。
宜蘭縣員山鄉農會總幹事游長峰說,小時候他最常看長輩將金柑做成蜜餞、金棗糕,以供親友歡聚食茶享用,離別前,還能餽贈作伴手禮以聯繫情誼。
早些年前, 大約在 60 年代前後,員山鄉還種有桶柑與金柑,當時,金柑也曾跟著桶柑的外銷訂單一同銷往日本,帶動地方上的農特產榮景。而後,隨著桶柑出口的數量減少,金柑產業的出口訂單也跟著下滑,繼而沉寂無蹤。
近年來,隨著鄉村人口老化,員山鄉種植金柑的面積從205 公頃縮減到大約 120 公頃,整體的金柑產量下滑,也讓物以稀為貴的果實價格攀升。
此外,金柑的營養價值也重新被看見與定義。擁有豐富維生素 C、 β- 胡蘿蔔素、天然果酸、膳食 纖維的金柑,不僅吃起來酸甜有致、自然回甘,再加上連皮帶籽的全食健康意識抬頭,更讓金柑以一種嶄新的姿態,谷底翻身。

多元推廣, 打造在地必訪體驗
亮澄澄金黃、適合手採與手作的金柑,也相當適合結合地方與觀光發展。農會等地方單位,開始帶動社區、在地團體 DIY 手作梅香金柑,也因應現代人講求方便養生的訴求,金柑開始入菜、揉入麵團中,將微微醃漬後的金柑做成麵包、蛋糕。
員山鄉農會輔導的枕頭山休閒農業也開辦採金柑、手作蜜餞的活動,並運用當地豐富的埤圳、自然湧泉等自然景觀資源結合和花香、果香農特產,呈上無菜單料理饗宴,有趣的蝸牛爬行大賽更是廣受歡迎。
且來到這裡的旅客們,得以在老茄苳樹「 大樹公 」旁,領略傳說中歌仔戲發源地之古調情懷,憶起戲曲吟唱之小調流傳。雲霧繚繞中,在望龍埤、雷公埤旁感受身心放鬆,放慢腳步體驗農村生活。
如此得天獨厚的鄉間幽情,更使得枕頭山休閒農業區在農業部辦理的休閒農業區評鑑中,連續 4 年榮獲最高佳績的肯定。而這些活動都成了許多旅客到訪宜蘭時必做的特殊體驗,更讓金柑以更多元的方式展現它的不同面貌。
「 取之於農,用之於農 」精神
員山鄉農會從總幹事到秘書、主任等同仁,幼時都曾眼見家中長輩務農。看著他們好不容易粒粒採摘皆辛苦的金柑,最後卻用飼料袋裝著,被賤價收走,心中難免不捨。
成為農會的一員後,他們不厭其煩的不斷輔導、推廣,秉持從農人需求的角度出發,看見問題、解決問題。員山鄉農會每年定期跟農業改良場合作,舉辦免費講座,講解作物的病蟲害防治,讓農友們從過去的土法煉鋼,進而能夠理解農作的學理,使得實務經驗可以和知識融會貫通。
以前農友比較少選用有機肥料 , 現在慢慢開始有植株 、 果樹健康才有好果實的觀念,雖知道有機肥效果較緩慢,但長期來看,對土壤和作物都更好。目前農家田間留草、有機肥的使用率不斷提高,一年下來,農會光是有機肥的申請補助款,就已接近 1000萬。
隨著鮮食金柑的健康意識抬頭,產地鮮果的品質跟著日益提升,農家分級、包裝,鮮採宅配的需求都日漸加增。農會除了補助紙箱、相關資材外,面對老農們的困難也都會盡力協助,像是土壤的採檢、果實的農藥快篩,果園裡病蟲害問題等,也特地邀專家實地勘視、給予建議,在地農友與農會間的情感,有如家人般熟悉與自在。

/
氣候變遷而提升的人工挑戰
看著那緩坡丘陵地帶滿山滿谷的金黃,採摘也是一大工程。由於金柑的個頭小、重量輕,一顆果樹上的果實也都分批成熟,必須一粒一粒人工挑選摘取,無法以機器替代挑揀,所以產季一路從11 月到隔年 3 月,皆需要高度人工密集作業。
此外,相對於其他柑橘果類,金柑需採摘 3 ~ 5 顆重量才相當於1 顆其他柑橘,而一位農友每天採摘的量頂多 100 公斤,使得金柑產季雖與其他主要作物錯開,但缺工問題依然嚴重。
再加上金柑種植地以山坡帶為主,從農人口又不斷老化,員山鄉在地金柑果農幾乎都 70 歲以上,最高甚至來到 83 歲高齡。在種植金柑收入不足以讓年輕人養活一家子的情況下,目前也難以吸引更多青年加入種植。
而氣候暖化、冬季氣溫日漸偏高的狀態,使得採收時轉色困難、果實蠅叮咬的狀況也日益嚴重,這些都在挑戰著金柑產業的未來。
/
所幸,在地有越來越多企業、觀光休閒農園看見金柑獨具價值的地方特色,不僅投入金柑種植無須擔憂銷售問題,而且金柑從皮到籽除了吃以外,也開始有企業研發成精油、清潔劑等日益多元的品項。隨著地方創生的動能興起,也期待見到金柑產業開展出更多文創、在地特色旅遊的無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