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1期-【封面故事】冬天裡的甜蜜 阿蓮蜜棗
冬天裡的甜蜜 阿蓮蜜棗
冬日暖陽照在翠碧的蜜棗上,映出的新綠帶來一絲初春的氣息。南國的冬天也冷,而蜜棗潔白的果肉像雪,咬開細緻幼嫩,甜蜜的汁液沿著掌心流下,垂涎欲滴。農曆年節前夕,高雄的蜜棗漸次成熟,各式品種自有擁護者喜愛;還有經過蜜煉卻不膩口的棗乾,香氣濃郁甜進心裡,再愁苦的臉也會被化開。
撰文―謝欣珈 攝影―連偉志
台灣蜜棗,世界發光
當溫暖的南國也颳起北風,真正的冬天來了,棗子的季節也終於到了。吊在枝頭原本還是綠豆大小的果實,長成了拳頭這麼大,盯著光滑青翠的外皮,想著飽含生命力的果肉,在一口咬下的時候,迸發的多汁……,啊,有誰按捺得住?
![]() |
在樹上時,蜜棗會自行淘汰劣棗( 如右2),利於農民疏果。 |
品種多元,好吃還要更好吃
蜜棗真正的名字是「印度棗」,命名時為了不與俗稱紅棗的中國棗混淆,便直接翻譯英文名稱「Indian Jujube」稱其為印度棗。但它也真的原產自印度、斯里蘭卡一帶,在亞洲南部、非洲及澳洲等地亦有野生種分布。台灣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印度棗已不可考,只知道日治時代曾在台北士林園藝試驗所種植,但長出來的果實既小又澀並不好吃,後來嘗試移往南部種植,意外地合適,苦澀的印度棗變成了蜜棗,在高雄、屏東地區落地生根。
蜜棗有一個特性,就是植株非常容易突變,所以早年有很多的蜜棗品種,不是在田裡意外發現,就是農民由自行育成,如90年代後流行的高朗1號、仙桃、中葉等等。
![]() |
大片的蜜棗園。 |
2000年開始,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與鳳山園藝試驗分所接著投入品種改良,從與農民合作變異高朗1號而成的「台農1號」(高朗2號)開始,短短十年就發表了10多個品種。而目前全台種植面積最大的高雄11號「珍蜜」,是2014年才由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研發而成,較為晚熟,能與其他蜜棗錯開產期,且較之前的品種飽滿多汁,果肉更加細緻,綿密脆甜的口感與爆漿的吸引力,受到市場的喜愛,曾創下拍賣價每公斤千元的紀錄。接下來2016年改良的高雄12號「珍愛」與2019年由鳳山園藝試驗分所推出的台農13號「雪麗」都是汁多的品種,「雪麗」更帶有微酸,風味層次更加豐富。從早生到晚生、產期相連輪番上陣,12月到4月都有口福。
![]() |
蜜棗樹上的尖硬細刺。 |
蜜棗乾,不良品的新生
蜜棗皮薄嬌嫩,很容易受叮咬、嗑碰而受傷,雖然果肉一樣甜美,但賣相不佳也只能淘汰,丟進田裡做肥,阿蓮區農會總幹事張啟風在農民臉上看見心疼,卻也無能為力。後來一次在農業局長無意間的一句話「要不要試著做蜜棗乾?」提醒他可以朝著這個方向來讓不良品重獲新生。當時雖然坊間一直以來都有蜜餞式的棗乾,但是總無法發揮蜜棗原有的風味。......
全文詳見 371期農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