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8期-【編者的話】舌尖上的鄉愁

舌尖上的鄉愁
總編輯/丁文郁
/
為強化飲食、環境與農業之連結,藉以增進國民健康,傳承與發揚飲食及農業文化,促進農漁村、農業及環境之永續發展,我國爰有「食農教育法」之制定,並於2022 年5 月4 日公布實施。建立在有「食農教育法」法源依據的基礎上,加上有農業部每年近10 億元的經費的挹注下,2 年來食農教育工作如火如荼的在全國各地蓬勃展開。
依據「食農教育法」立法意旨,農業部提出推動食農教育「三面六項」的概念架構,其中三面指的是農業生產與環境、飲食健康與消費、飲食生活與文化等3 個面向。細審2年來食農教育工作,或許由於飲食生活與文化面向較為抽象,又難立竿見影呈現出成果之故,所以大多著落在前2 個面向。
有鑒於保留與傳承飲食及農業文化,乃是「食農教育法」揭櫫的核心目的之一絕不可偏廢,以農業專業雜誌定位的本刊,應可在此一尚待落實的面向略盡棉薄之力,所以本期封面故事作物—麻芛就是源此發想而來。提到麻芛它是黃麻嫩芽,而黃麻則是一種纖維作物,因其韌皮乃製作麻繩與麻布袋的原料,在台灣農業社會時代,打包大批量農產品或貨物所必需,是一種很重要的經濟作物。
但隨著1970 年代台灣化學人造纖維的風行,尼龍繩及尼龍袋取代麻繩與麻布袋,導致黃麻種植面積快速萎縮到幾近可以忽略的地步。
由於處在農業社會的台灣物資相對缺乏,養成人民既勤奮又惜物的生活態度,所以當時常見以取得方便的麻芛為食材製成湯品,在中部地區更是盛行。然而隨著黃麻栽培將成絕響,麻芛料理如今逐漸成為另一種舌尖上的鄉愁。
本刊不忍這項陪伴國人走過農業社會的飲食與生活文化,成為歷史灰燼,所以在本期以封面故事專欄,有系統的以文字與影音完整留下麻芛從生產到生活應用的身影,相信定能勾起不少國人,尤其是台中鄉親的共同記憶。
.
.
.
.
.
.
詳情請見398期農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