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73期-【封面故事】鮮美純淨 柳營鮮乳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鮮美純淨 柳營鮮乳

 

因為國家產業政策之故,讓柳營成為台灣鮮乳四大產區之一,酪農戶從兼業養12頭乳牛,到專業飼養4500頭乳牛,濃、醇、香的乳汁哺育全民健康。乳汁帶著記憶伴隨在成長的每一刻,無論是冬日早晨的熱牛奶,或是夏日加進香甜穀片的冰牛奶,都在嘴唇上留下一道上揚的弧度。

 

撰文謝欣珈 攝影連偉志

產地直送 乳香四溢

還記得2008年中國「三聚氰胺」毒奶事件嗎?當時台灣有多間使用中國進口乳品的食品大廠受到波及,新聞一出,造成民眾恐慌,轉而形成台灣本土乳品的購買潮。在架上被搶購一空、貼著鮮乳標章的優質乳製品中,帶動國人對國產鮮乳購買信心,市場需求增加,有一部分就是來自台南柳營。

 

農場一天2 次的餵草,下午場正開始。


深受政策影響的台灣酪農業

台灣人對乳牛的印象大多是身上有著黑白塊狀的「荷仕登牛」,也就是俗稱的荷蘭牛。不過原生於歐洲低溫乾燥氣候的牠們,其實並不適合高溫潮溼的台灣,在此落地生根主要歸因於政策。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追求西化,積極提倡喝牛奶的好處,這股風潮也延燒至台灣,日本人從蘇格蘭、澳洲、孟買進口乳牛到台灣,雖然一開始因水土不服死亡,但經過改良後不只存活還能繁殖,開牧場、賣牛奶不成問題。台灣在1943年有75間牧場、3,000多頭乳牛,是戰前的巔峰;戰後受到糧食缺乏與國外乳品傾銷台灣的影響,酪農業受到嚴重打擊產銷不平衡,銳減至37戶、502頭,瞬間掉到谷底。

 

工作人員正整理場地,待會要再放下新的牧草。


當時乳品幾乎仰賴進口,為了節省外匯支出與增加農民經濟,1957年農復會選在不適合作物生長的坡地,給予農戶補助與技術輔導,讓每戶飼養一至兩頭乳牛,交給加工廠販售,不僅有效利用農地,還增加農民額外的收入,大受歡迎,牛隻數量與乳品產量不斷增加,廠商如味全、福樂、統一、光泉等也開始直接向農民收購,契作雛型初具。

 

另一個影響台灣酪農產業的重要政策,是1972年「加速農村建設九大措施」措施中設立的「酪農專業區」。「當時政府在全台找點試辦乳牛養殖產業,把乳牛放在柳營的重溪里和八翁里,不過重溪里的居住人口比較多、牧場限制嚴格,後來我們就集中發展酪農在八翁里,專業八翁酪農區有57戶,」柳營區農會總幹事陳右欣講到這裡笑了出來,「這是一個牛比人多的里!才幾百人就有一萬多頭牛。」......


全文詳見 373期農訓雜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