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8期-【農漁會通訊】顧全農漁產業與在地共榮共生
呂惠玲總幹事十分支持在地青農。左一、二為青農郭明源夫婦。
顧全農漁產業與在地共榮共生
走過低谷 迎向未來的 #口湖鄉農會
採訪/丁文郁 撰文、攝影/戴卓玫 圖片提供/口湖鄉農會、陳朝意
/
座落雲林縣最西側、臨台灣海峽的口湖鄉,曾以水產養殖事業風光一時,受到產業及環境影響,讓口湖鄉農會陷入困境。
在80年代之後,隨著外銷市場逐漸萎縮,加上地層下陷問題嚴重,水產養殖事業開始走下坡;由於產業光景大不如前,慢慢地年輕人外移、人口老化,口湖鄉的經濟由山頂跌落至谷底,堆高農會信用部的呆帳。口湖鄉總幹事呂惠玲提起口湖鄉那段由盛轉衰的產業歷史不勝唏噓,而他的父親、也是已故農會前總幹事呂老乾先生更是真實地見證了這段過程。
最後在前總幹事呂老乾和現任總幹事呂惠玲父女的努力下,帶領農會由谷底翻轉,引領在地產業一起共榮發光。
/
挺身而出 帶領農會步上正軌
在口湖鄉經濟最好的時期,呂老乾剛退伍就進入農會工作,看著農會每天都有大筆資金進出、好不熱鬧,他它也從基層逐步晉升至部門主管,投注了所有心力在服務農會。
一路看著台灣水產養殖業由繁盛走向衰微,也看著農會被產業波及每況愈下,最慘的時期逾放比超過50% 以上,籠罩在隨時被銀行接管的可能導致員工人心惶惶;2005 年,正當農會風雨飄搖,時任總幹事申請提前退休,需要有人接手農會經營,呂老乾於是毅然挺身而出,首要目標就是改善高達50%的信用部逾放比率。經過2 年多時間想方設法的奔走努力,逾放比率就先降了一半,讓農會度過了被接管的危機,接著逐步地帶領農會步上軌道。
義無反顧為農友 開辦碾米業務
剛完成信用部改造,農會便開始著手興建碾米廠。過往口湖鄉的產業多是重漁輕農,在地稻穀得千里迢迢地運往他處,開辦代工碾米不為賺錢,主要為了服務在地不離不棄的農友,讓他們在稻收後免於舟車勞頓,並且穩定稻米價格、不被盤商所操控。
1998 年進入口湖鄉農會工作的呂惠玲,承繼父志,在2016 年接任總幹事後思考著如何讓農會進步,讓團隊有未來,就是希望可以讓父親奉獻一生的家鄉農會能繼續完善的營運下去。一上任她即要求員工可以傾聽在地農民聲音,友善柔軟地服務不便的長者,並由各部門主管做起,督促同仁完善處理農戶的要求,以贏得鄉親們的信任,因此農會的營運越來越出色。

農業環境不佳的口湖鄉目前稻米仍是最主要的作物。
品牌精緻化 讓在地農經濟活絡
呂惠玲談起口湖鄉目前的農漁業現況,位處風頭水尾,加上近年地層下陷嚴重,農地面積萎縮,土地鹽分也越來越高,加上東北季風強烈等較為惡劣的地理環境,也限縮了農作物的種類,目前主要作物為稻作大約370 公頃、 硬質玉米400 多公頃與番薯,少數的鹽地大蒜、落花生和雜糧類等。
口湖鄉早期以養殖鰻魚是大宗,也曾是全台最大烏魚產地,後來因外銷需求減弱、養殖成本變貴,養殖業才沒落,現在文蛤為最大生產,其他則是虱目魚、烏魚和龍膽石斑等。口湖鄉農會從長期以金融服務為主逐漸轉型,這些年發展要務著眼於在地農產的推廣,包含了品牌的建立與精緻化,多元曝光行銷與包裝識別化等等,都是為在地農漁產品打造更寬廣的舞台,以活絡起在地農經濟。
「鯨來」和田媽媽 凝聚女力創造「食力」
「田媽媽」品牌是由農業部所推廣與認證,口湖鄉農會成為雲林縣第一家獲此認證的單位,農會並推出了一系列的「鯨來」水產加工品牌,藉由在地好物的推動,增加農會與農友的營收。推動自有品牌是前總幹事呂老乾生前的心願,在呂惠玲手中做了出來格外具有意義。
「田媽媽」這個農村品牌,主要在鼓勵鄉村的農家婦女可以運用個人專長及團隊經營模式,以「吃在地、食當季」新鮮食材推出具有當地特色的生鮮,口湖鄉的養殖業非常出色,加上地方媽媽都具有向心力與烹調實力,以實踐魚鮮加工產品為特色,把在地的好滋味傳遞出去。
農會也特別爭取了補助提請計畫,建構出生鮮食品所需的冷鏈、冷藏與冷凍設備,並將產品的包裝升級推出了一系列的「鯨來」農會品牌,包含產地直送的烏魚子,鰻魚、手工虱目魚丸、龍膽石斑魚塊等,在農會都買得到,既新鮮又有口感,深得老饕們的喜愛。


口湖鄉農會推出一系列以「鯨來」為品牌的水產加工,藉由在地好物的推動,增加農會與農友的營收。
鑫梧開心農場 用耐心照料出好農產
口湖鄉農業環境雖有先天上不利,但依然有用心農友為在地農產打造好名聲,像鑫梧開心農場就是其一。53 歲的農場主人陳朝意,從28 歲回鄉從農陪伴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母親,為了消費者的健康考量,一開始就朝向自己製作有機肥、以無毒的方式進行耕作。
自製有機肥耗時費工且成本高,一般農友多半不願意輕易嘗試,但對陳朝意來說他享受以更多耐心、時間與成本栽培出高品質農產的成就感。有機肥製作期長達半年,運用豆餅、魚粉和中藥材、奶粉和獨家配方等浸泡,每個月必須攪拌4~5 次、浸泡半年以上才可以成就一桶有機肥,灌溉前還必須過濾去渣,且必須新鮮澆灌。雖是消耗成本體力,但種出來的農產品紮實有口感,挑嘴常客往往一吃就知道。
因為品質有口碑,目前種植的作物包含水稻、地瓜等,光是靠網路販售和朋友介紹,往往一推出就被熟客訂購一空。他常來農會聽課吸取新知,也樂於分享自己的耕種經驗,常走動成為彼此支援的有力後盾。
源鄉自然生態農園 有機認證實踐農業初心
目前49 歲、以參加有機米比賽,曾獲得雲林縣第1名且入選全國前10 名的郭明源,也是實踐無農藥生產的佼佼者。原本從事模板工作,很早就有從農的念頭,直到參與了政府舉辦的漂鳥計畫,透過體驗營與築巢營,嘗試去做務農的學習;如一張白紙開始學習,前往社區大學、農民大學和農會上課,為農業部第一屆百大青農。
33 歲半工半農,5 年後全心務農,已經歷經16 年。一開始務農單純不喜歡農藥味道,所以以無農藥生產耕種,後來去做了有機認證,種植的品項包含稻米、甘藷、綠豆、黃豆與黑豆等,栽種面積約有3.9 公頃,以有機生產量來說算是大量。在務農的路上與農會的互動密切,包含申請補助、務農問題上的支援與解決困難、 週期性的金融借貸、政策配合、資金取得等,也常常透過農會更新務農新知,可以說是由農會帶領著前進的。
與在地共榮 共創美好未來
呂惠玲說:「與農共榮,就是農會初衷。」農會的盈餘主要來源雖是信用部,但實際本質卻是在地性的農業指標,延續父志,她帶領著在地產業往前衝,成績有目共睹。感情深厚的父女攜手讓農會谷底翻轉的故事,不只贏得員工與農友的信任與支持,更將會是地方上永遠流傳的佳話。

口湖鄉農會致力於推動在地食農教育活動。
.
.
.
.
.
.
詳情請見398期農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