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3期-【二地居】深溝,友善農業第一村
「地方」是心中牽掛的所在,所以選擇停留,讓他鄉變故鄉。
撰文—黃碩君 攝影—賴青松、慢島生活、黃碩君
撰文—黃碩君 攝影—賴青松、慢島生活、黃碩君
// 什麼是二地居?
「關係人口」、「流動創生」、「二地居」以及「移居定居」,是學者分析人地新關係的四種發展模式,模式之間是線性或是迴圈式發展,全憑個人取向。本專欄雖借名「二地居」,但無意落入「兩地工作也兩地生活」的窠臼,主要希望描述當下社會人口往鄉村流動的現象,為有意島內移動的人們以及在地農漁民組織,提供另類的外部思維。
「關係人口」、「流動創生」、「二地居」以及「移居定居」,是學者分析人地新關係的四種發展模式,模式之間是線性或是迴圈式發展,全憑個人取向。本專欄雖借名「二地居」,但無意落入「兩地工作也兩地生活」的窠臼,主要希望描述當下社會人口往鄉村流動的現象,為有意島內移動的人們以及在地農漁民組織,提供另類的外部思維。
—
曾經像是「限界集落」的員山深溝村,近年來人口奇蹟般的呈現成長趨勢,朝向國際且多元的方向發展。一個走了20年「半農興村」的故事,「穀東俱樂部」賴青松是讓這個地方發光的人。
友善耕作 帶出深溝的品牌價值
雪山腳下湧泉處處的員山鄉素有水鄉之稱,農夫都說:「員山的稻子是喝著礦泉水長大的。」只是東北季風強、多雨、日照也不足,稻子長不好產量很低, 以致宜蘭平原的稻米只能一期一作、半年休耕。冬天來到深溝,水田似鏡有的卻是再生稻叢生,留學日本環境法碩士、移居深溝的資深青農賴青松指出:「這就是傳統慣行與友善耕作的差異」。
早在2004年賴青松成立了台灣第一個社群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穀東俱樂部」,以友善耕種號召穀東(股東),採取「預約訂購、計劃生產、風險分擔」的契約代工方式種植「青松米」。在廣獲消費者認同下,讓一個小農可以耕作6甲地、每年提供300戶家庭食米的新創故事,很快的就被陸續搬上不同媒體,在齊柏林《看見台灣》紀錄片、《天下雜誌》的封面、農委會的漂鳥代言……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賴青松」、「穀東俱樂部」儼然成為一種友善農作或自我實現的品牌與象徵。自產自銷小農經濟的成功經驗,也讓「夢想也能當飯吃嗎?」的大哉問有了實現的雛型。
半農興村 擾動地方新活力
在「穀東俱樂部」的磁吸效應中,同樣懷抱夢想的青農慢慢的聚集深溝。半農半X是他們最大的特色,「半農半X」不同於傳統封閉農業,人與土地建立一 體感也開放分享農村生活。而宜蘭一期一作、半年休耕的稻作節奏,有利於實現一半體力一半腦力,左手農業右手商業的「半農半X 」生活型態,也讓「半農半X 」的X (個人天賦長才與社會連結)更有春夏秋冬的溫度。
雪山腳下湧泉處處的員山鄉素有水鄉之稱,農夫都說:「員山的稻子是喝著礦泉水長大的。」只是東北季風強、多雨、日照也不足,稻子長不好產量很低, 以致宜蘭平原的稻米只能一期一作、半年休耕。冬天來到深溝,水田似鏡有的卻是再生稻叢生,留學日本環境法碩士、移居深溝的資深青農賴青松指出:「這就是傳統慣行與友善耕作的差異」。
在「穀東俱樂部」的磁吸效應中,同樣懷抱夢想的青農慢慢的聚集深溝。半農半X是他們最大的特色,「半農半X」不同於傳統封閉農業,人與土地建立一 體感也開放分享農村生活。而宜蘭一期一作、半年休耕的稻作節奏,有利於實現一半體力一半腦力,左手農業右手商業的「半農半X 」生活型態,也讓「半農半X 」的X (個人天賦長才與社會連結)更有春夏秋冬的溫度。
一邊唸研究所一邊種田成立「有田有米」工作室的吳佳玲;從事環境教育生產「小鶹米」的伴鳥農夫謝佳玲;離開無塵室開設二手書店「小間書菜」的江映德、彭顯惠夫婦;相機不離身記錄深溝大小事的田文社社長Over;資工背景經營「嘟嘟配」的科技農夫陳幸延;高舉友善農業友善性別的「土拉克」女農;生產「羅傑米」的務農高手曾文昌;企劃公視《遠見的農村》紀錄片的宋若甄;經營台灣第一個農村Podcast《米米之音》的廣播人林大米;拍攝《未
聞鳥啼》、《憨地主》紀錄片的導演陳祥豪;經營人道飼養農場開設耕善緣店鋪的卡莎&蝦蝦;乃至年過50、身體與精神齊齊破碎,並將在深溝農耕生活寫
成散文《親自活著》的香港自由作家寇延丁;台大研究所畢業熱衷稻種育苗的任永旭;曾任職國際金融、寶石多領域最後落腳深溝生產「謝謝米」的新加坡人NaNa;來自日本沖繩經營連鎖背包客棧「月光莊」的齊藤典子等等,這群懷抱不同田園夢想的新農,顛覆了一般人對務農的想像,在不同時間帶著不同專才移居深溝,也在這裡認識了同好、形成自己的社會網絡並且互相支持。
許多農事必須仰賴人工的友善耕種,形成無法大規模量產以及高成本的特性,小農因此必須面對自產自銷的經營考驗:新農學習耕種技術,農忙時還自組農事應援團交工互助並學習不同作物知識。他們自帶天線的經營部落格、FB、雲端市集行銷農產品。另外也投入農產加工,舉辦農事體驗、收穫祭、環境教育、農村小旅行、新米品嚐會、生態廚房活動,開辦二手書店、在地食材餐廳、小農共同店、農產直賣所,甚至出書、躍上TED舞台、擔任講師、以村之名舉辦東亞島國國際研討會。新農「半農生活、半X興村」的動能,翻轉了深溝這個的小農村,也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生命節奏。
當路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與外國人走動,村子的氣氛漸漸變的活潑了起來,不僅如此,隨著友善耕作面積逐漸擴大,減少噴藥的情況讓老農陳榮昌主委有感而發:「這幾年深溝的空氣變好了。」
![]() |
深溝共同店,販售在地小農各式產品。 |
陪伴教練 找到執行方法
初到陌生地方一般會心生不得其門而入的距離感,面臨農村的封閉性,最早返鄉的賴青松深刻感受,「找地、找房、找穀倉」是新農的最大挑戰,思考農村最大問題在於後繼無人的他,總積極的扮演經驗分享與協助角色,甚至刻意的高調曝光,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進入農村務農。
也因此,2012年當曾任宜蘭縣農業處長、台大城鄉所博士的楊文全成立開放社群平台「倆佰甲」時,理念相通的兩人一拍即合,並夥同曾文昌,分工變身為 新農的在地教練,他們通過與在地居民的信任關係,橋接租屋、租田事務,就務農須知、農業資材,以及如何與周邊的慣行農法、老農、地主相處等等事項,陪伴愈來愈多的移居者成為新農社群的一份子。
特別是2013年政府推出休耕活化政策,農地必須耕作一期另一期才能領休耕補助,一時之間農地大量釋出,「倆佰甲」把握青農育成的好時機,短短的6、7年間,深溝以及周邊的幾個村落,就引進了超過150組的新農進場務農。而當友善耕種面積超過100甲規模時,為支持小農的代耕系統,陸續有人購入二手插秧機、割稻機、曳引機,甚至最終還出現專門以在地友善小農為服務對象的烘穀場、碾米廠等後端設備,建構出友善 農業的一條龍生產體系,降低了小農的務農門檻。............................
初到陌生地方一般會心生不得其門而入的距離感,面臨農村的封閉性,最早返鄉的賴青松深刻感受,「找地、找房、找穀倉」是新農的最大挑戰,思考農村最大問題在於後繼無人的他,總積極的扮演經驗分享與協助角色,甚至刻意的高調曝光,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進入農村務農。
也因此,2012年當曾任宜蘭縣農業處長、台大城鄉所博士的楊文全成立開放社群平台「倆佰甲」時,理念相通的兩人一拍即合,並夥同曾文昌,分工變身為 新農的在地教練,他們通過與在地居民的信任關係,橋接租屋、租田事務,就務農須知、農業資材,以及如何與周邊的慣行農法、老農、地主相處等等事項,陪伴愈來愈多的移居者成為新農社群的一份子。
特別是2013年政府推出休耕活化政策,農地必須耕作一期另一期才能領休耕補助,一時之間農地大量釋出,「倆佰甲」把握青農育成的好時機,短短的6、7年間,深溝以及周邊的幾個村落,就引進了超過150組的新農進場務農。而當友善耕種面積超過100甲規模時,為支持小農的代耕系統,陸續有人購入二手插秧機、割稻機、曳引機,甚至最終還出現專門以在地友善小農為服務對象的烘穀場、碾米廠等後端設備,建構出友善
(全文詳見383期農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