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期-【農漁會通訊】揉合城鄉 優化模式 讓農業生生不息
翁淑雲總幹事 ( 左 ) 關心歸仁釋迦達人黃宏達班長果園管理情形。
揉合城鄉 優化模式 讓農業生生不息
#歸仁區農會
採訪/丁文郁 撰文、攝影/戴卓玫 圖片提供/歸仁區農會
/
高鐵停在台南站,陽光正照耀在站前一側綠意鋪展的靜謐平野上,與身後人潮洶湧的購物中心形成了兩個不同世界,這就是歸仁,擁有著現代化便捷的快速節奏,也保有鄉村慵懶的緩慢情調。
一抵達歸仁區農會,翁淑雲總幹事立即以誠懇笑容起身招呼。由基層做起, 一路從信用部專員、農會超市店長到 2017 年接任總幹事,翁淑雲對於農會各項業務的掌握度非常高,深知農會唯有先以信用部業績站穩了腳步,才有機會照顧到農友、員工,並發展出有特色的在地農業。隨著歸仁區邁向都市化,這樣的策略讓農會信用部業績蒸蒸日上,有了可以做更多事的基礎。
/
培植在地實力 先穩固再拓展
來到歸仁區農會,讓人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保有著傳統農業社會的人情味,還有每位員工展現的高超效率,需要甚麼資料,立刻有員工搜尋完成傳輸完畢,讓人對農會的服務熱誠與績效大為稱讚。
翁淑雲說:「以往農業靠勞力賺錢,以後則必須靠腦袋賺錢;而農會的希望與未來,也必須靠智慧才得以前行。」 為了提升農會的營運與服務質量,她到任後進行了幾項重要變革;對內她要求員工先穩固信用部的放款與服務品質,在員工薪資與福利穩固後,逐步拓展至會員服務與社會責任。農友部分她首先重視青年農民的培育計畫,為了因應農村人口老化問題,推動青年農民創業補助計劃,提供專業指導、技術訓練和創業資源,幫助年輕人投入發展現代化、永續的農業事業,也積極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目前輔導的大專業農有三位,耕作面積合計約有128 公頃。
/
稱羨的百果園 西部唯一釋迦產區
為了讓在地農業更具競爭力,她也特別重視農友的教育與培訓。提供農友各類的專業技術培訓和工作坊,涵蓋有機農業、農業機械使用等領域,提升當地農民的專業素養,以確保可以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
提到歸仁區的農特產,翁淑雲熱忱地介紹著。歸仁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沒有工業污染,以許縣溪為灌溉水源,無停灌之虞,農產品以多元、獨特著稱。過去歸仁區的農業以稻米、甘蔗、花生等傳統作物為主,隨著市場變化,農會引導農民種植更多高經濟價值作物,像是水果類的芒果、鳳梨、釋迦等,溫室栽培的蔬菜與高級花卉蘭花等。讓在地農業提升競爭力,其中釋迦更是台灣西部唯一產區,也讓歸仁區獲得「百果園」的美名。
/
歸仁四寶人人愛 餐桌上的心頭好
在農地面積逐漸縮小的今日, 還是以「歸仁四寶」——秈米、釋迦、綠竹筍、菱角最為著名。歸仁區的秈米是目前最大宗,也是當地傳統重要的糧食作物,適合用於製作粥和年糕。歸仁區的釋迦果實圓潤、果肉飽滿、香甜多汁,加上栽培技術成熟,因為產量少,生產的釋迦常常一推出銷售一空。
採用無毒栽培的綠竹筍鮮嫩清脆、甘甜細緻,產期之外,農會也特別加工成煮熟後的帶殼綠竹筍真空包裝,讓在非產季時消費者也可以品嘗到綠竹筍的香甜,非常受歡迎。在地菱角因其自然湧泉活水田及肥沃的土壤,生產出的菱角色澤深綠,果實飽滿且口感綿密、帶有清甜風味,有蒸煮後即可食用、紅褐色的二角菱和可作為入菜料理、黃綠色的四角菱,識貨的老饕都會前來指定購買。
除了可以在農會購物中心裡買到的歸仁各類生鮮物產,農會也針對歸仁四寶推出農會品牌的加工產品讓消費者可以選購,像是歸農秈米、歸農秈糙米、釋迦麵、仙靚米炊米、帶殼綠竹筍等,成為餐桌上不可忽視的存在。

台灣西部唯一的釋迦產區在歸仁也是農會力推的農特產品。

可作為入菜料理、黃綠色的四角菱,識貨的老饕都會前來指定購買。
/
釋迦班長黃宏達 人工栽種超費工
在歸仁提到釋迦,都會提到黃宏達,他是釋迦產銷第四班班長,曾經獲得 2015、2017 年的兩屆農會舉辦的釋迦比賽冠軍,從 1983 年退伍回鄉種植釋迦,如今已經有 40 多年歷史了。
從小看父親種楊桃,他從國小就參加四健會活動,所以與歸仁區農會的淵源很深。當初回鄉從事農業,那時候在釋迦產期時正好遇到農曆的 7 月,家家戶戶都會買釋迦回去拜拜,生意非常好,一天最多可賣 1,000 斤,種多少都賣光光。可惜好景不常,隨著飲食改變,加上拜拜的人減少,釋迦產量也因缺工與氣候問題而下降。不過他的釋迦品質卓著,只賣預約常客就能完售了。
黃宏達說:「釋迦是靠人力點滴拉拔成熟的。」嬌貴 的釋迦種植過程許多都無法仰賴機械,需耗費很多心力才辛苦栽種的水果。嚮往自由工時的他,對於歸仁區逐漸消失的農業感到無奈,但也明白這是現代化的過程,期望智慧與科技將為農業帶來新的生存之道。
/
龍珠農產行 新住民在地深耕茁壯
由越南嫁來台灣 25 年的陳金珠,和先生洪金良共同經營龍珠農產行,隨著夫家對農業的熱愛,把農場經營的有聲有色,是新住民務農最佳的典範。
陳金珠認為農會的存在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農會在資金上的協助讓他們可以運 用科技化務農,像是透過農會提供農機貸款、擴大農場經營規模貸款及青農從農等低利的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有效解決農民在經營過程中的資金短缺問題,有 彈性的還款條件,也讓從農業者降低了經營風險。她運用這些資金引進了先進的水稻聯合收穫機、自走式插秧機等農機,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也改善了作業質量,目前承租的 23 甲農地,產量品質都非常好。
新住民的身分雖然剛開始要融入台灣社會有些隔閡,但她覺得台灣人的友善、熱心和願意伸出援手,都讓她感受到被接納的溫暖。現在的她家在這裡,心也在這裡,對於農場日益順利的良好營運內心充滿了價值與成就感,期待有自己的經驗,讓更多新住民願意加入台灣農業扎根與茁壯。

在農會的輔導下,來自越南的 外籍新娘陳金珠 ( 中 ) 和其夫將農場經營的有聲有色。
/
連結在地 以農業合作與永續
翁淑雲說:「透過食農教育讓大家與農業沒有距離,加強與企業合作,讓農產品更輕易可以送往餐桌。」在農業上要做的事很多,透過與在地的友善連結,將可以讓大家更認識到歸仁難能可貴的各項農產品。下一個階段是如何讓農業技術優化、銷售數位化與永續化,從翁淑雲每天馬不停蹄地與農友互動溝通,將能發現她祈願農業生生不息的決心與魄力。
.
.
.
.
.
.
詳情請見400期農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