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0期-【科技農業】智慧化生產履歷的加值應用

#智慧化生產履歷的加值應用
採訪—嚴常濬 撰文—王明德 圖片提供—林裕彬
食安一直是全球消費者關注的議題,善用科技的力量 揭露農產品產銷資訊,讓民眾可以吃的更安全,已成 為各國農業政策重點。農委會於 2004 年推動推動農 產品產銷履歷試辦計畫,並在 2006 年將「 農產品產 銷履歷制度 」與「 農產品驗證標章 」納入「 新農業 運動 」中,現在農產品產銷履歷雖然已經逐步普及日常生活中。
隨著近幾年智慧化概念被應用在農業領域後,導入區塊鏈技術的「 動態智慧化知識生產履歷 」( 以下稱智慧化生產履歷 )就是其一。
整合區塊鏈不可竄改特色 生產履歷展現高價值
農委會為了解決農地灌溉用水品質問題,於 105 年委由臺大生農院負責執行推動「 農業生產環境安全管 理研發計畫 」,藉由水質感測器監測農地引用圳路之灌溉用水,並利用區塊鍊技術追溯排放之污染源,跨部會共同查緝排放廢污水之工廠,解除長期灌溉用水之污染風險。
之後臺大生農院團隊擴大系統功能,將區塊鏈功能加值應用於農產品生產履歷,打造出「 智慧化生產履歷 」。
為了使建立履歷的過程更加簡便,臺大生農院團隊首先設計了手機 App 系統,農民只要透過手 機鏡頭掃描農地上的 QR Code 二維條碼, 就可以進入系統登打當天的農作資訊,這些資訊就會記錄於區塊鏈。
其次是智慧化生產履歷將生產履歷與碳排放結合智識以圖譜展現,農民登打資料後,系統在加密過程中就會找出同一塊農地的整地時間、灌溉水量等資訊之關聯性,並以顏色、大小、文字、距離等圖譜顯示,使 用者也可點選栽種者人名、種植工具...等項目,介面即會出現相關圖譜,快速掌握農產品栽種資訊的細項與全貌。
第三個特點是結合氣候資訊所設計的「 動態栽培曆 」。 將氣象站的資訊配合水稻種植的「 積溫法 」,從插秧定植日開始逐日計算每天累積的氣候溫度,進而預測作物生長期,當溫度累積到一 定數字,平台就會主動通知農民調整農務施作及推估採收時間,讓收成品質最佳化。
提升資訊公信力 創造行銷海外利基
對農民來說,採用智慧化生產履歷的最大好處是可以 提升產品的各種價值,例如消費者可從履歷資訊查詢有機標章之農作物的各項資訊時,區塊鏈不可竄改的特色可保證登載資訊的可信賴度。
這幾年氣候快速變遷,多國政府開始要求包括農作物 在內的各種進口商品,必須揭露碳足跡與碳排量,智慧化生產履歷完整記錄栽種過程中人、事、時、地、 物等資訊,並據此計算碳排數據,可以清楚地揭露農作物的碳排數據,海外客戶可以快速掌握農作物的碳足跡與碳排,降低台灣農產品輸出海外的門檻。
結合產銷履歷與區塊鏈兩大技術的智慧化生產履歷, 在臺大農場已經展現出明顯成效,這代表平台技術已 經成熟可用,政府與業者可善用此一科技優勢提升台 灣的農產品價值,並為消費者的食安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