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期-【封面故事】是櫛瓜,也是夏南瓜
是櫛瓜,也是夏南瓜
撰文—楊甯凱 攝影—Ash、Elaine
南投仁愛鄉是台灣夏季蔬菜的重要產區,常見的栽種品項如高麗菜、青椒、茄科作物等,種類繁多。但因農人看天吃飯,山地鄉時常面對天災風雨的無常,為了分散單一品項的種植風險,與拓展鄉內農產業銷售通路的價值,仁愛鄉農會10年前開始鼓勵農民嘗試商業價值高的櫛瓜,透過長年推廣與國人市場接受度逐年提高,目前已經成為本土最主要的櫛瓜產區,占台灣種植面積的6成,是其他產區重要的取經地。
櫛瓜正名,一年四季都「如意」
緣起於義大利北部的櫛瓜是俗稱,正式的名字是夏南瓜,在台灣的蔬果拍賣市場裡另有「如意」的美稱,亮麗的黃色外皮是黃如意,深沉的翠綠外皮則稱為青如意。因櫛瓜普遍在溫帶國家的夏季時節栽種,台灣直譯英文名字 summer squash做為正式名稱,讓偏好涼爽氣候的櫛瓜,因夏南瓜的字意框架,常被台灣人誤解在夏季高溫生長的蔬果。以台灣的緯度而言,櫛瓜的盛產期主要是入秋後的9月到隔年4月,多半種植在台南平原一帶與台灣的山區,全台灣的種植面積約173公頃。
台灣鄉鎮面積第三大的仁愛鄉,幅員遼闊,具有海拔優勢,年平均溫度約20度的冷涼氣候,加上南投山上的土地多是片岩坡地,排水良好,水源與氣溫都全面到位,是全年度適合櫛瓜生長的環境,因此鄉內海拔800公尺到1,300公尺皆有種植,一年四季皆可採收,夏天露天種植,平均種植35天,冬天採用溫室滴灌種植,平均種植天數45天。
品種多元,營養價值高
櫛瓜的品種多元,仁愛鄉以耐病性強的黑魔一號與耐寒又耐白粉病的黑魔二號為主,皆是深綠色果皮的品種,每年總產量約152萬6千公斤,平均產值達7,600多萬。僅需切蒂去尾,整條即可直接切片料理的櫛瓜,可連皮帶籽一起食用,高纖低熱量,且富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礦物質等高營養價值特性,被譽為「世界健康食物」中名列前茅的食材。做法多元,涼拌、奶油煎、沾麵粉炸、快炒和焗烤皆可,在仁愛鄉這裡的家常菜則有肉絲炒櫛瓜和排骨櫛瓜湯。
近年因消費者健康意識高漲,市面開始推廣低升糖飲食,不少餐廳紛紛選用櫛瓜入菜,大幅提升櫛瓜在餐桌上的能見度,逐年拓展消費市場的接受度。
市場接受度高,產量逐漸提升
仁愛鄉農會總幹事戴錦稔說:「身為台灣最大的產區,有部分是因為仁愛鄉面積比一旁的彰化縣還大,相較其他的一鄉一特產,我們是以一村一特產做為推廣基點,南豐村的海拔適合種植櫛瓜,種出來的果實良率高、在市場的價格好,於是農會開始與農友一起小量實驗,直到市場的消費者接受度變廣後,我們才開始增加種植面積。」
農會與農民都對櫛瓜有興趣,在這樣的共識下互相協助,當種植的規模、產量和管理都釐清步驟與累積成果後,在地人也會效仿,當農民的收入增加,櫛瓜的產量和收益都可以往規模化前進。產地的考量都是消費者導向,種植最後的結果是銷售,賣得好價格回到農民身上增加收益,才有辦法在這個產業友善循環。所以像是黃色的櫛瓜與綠色的櫛瓜在口感上沒有太大的差異,兩者營養價值都很高;但黃色主要運用在西式餐點,深綠色果皮較受一般市場的青睞,市場買單率是以普羅大眾會挑選的深綠色櫛瓜為大宗,種植的量自然就會比較多。…………..
![]() |
曾明光(左)與戴錦稔總幹事 |
仁愛櫛瓜的取經源頭一南豐村曾明光
為人親和的曾明光,從警察一職退休,因為父母親都是茶農,在南投山上本就有散落的土地,原本這些地都已承租給別人運用,但曾大哥覺得退休後,身體硬朗健壯,應該要讓自己依然有正事可做。退休前幾年,曾大哥開始上網觀察農產品的銷售價格,從中發現櫛瓜的市場很有潛力,平均一公斤可以賣到100元起跳的價格;霜害時,還曾經至一公斤1,500元的高峰,單價高、台灣種植的人也不多,報酬率值得深究。
兼顧環境與產量的種植方式
因此,曾大哥四處到附近的農地觀摩,向南豐村種植櫛瓜多年的農友請教,找出種植櫛瓜的工作重點,逐步建立適合自己農場管理的技術與經驗;也時常參與農會、農業試驗所及農業改良場辦理的農業技術課程或是講座,充實農業管理的知識。把所有櫛瓜品種用同樣的方式實驗性種植一次後,曾大哥發現黑一號的種植狀況最穩定,比起其他品種大小不一,形狀彎曲的不確定性,黑魔一號的線條明顯、曲面漂亮、產量充裕、結的果實果色亮綠,斑點均勻,果肉比重較重,深受消費市場喜愛。
為了在尊重環境保護的原則中,依然可以尋得增加櫛瓜生產產量的方法,曾大哥經由朋友介紹,認識了曾在中興大學植物醫院擔任植物醫生的張老師,他們並肩合作,密切的利用科學儀器測量土壤與材料中的養分,設計出適合櫛瓜生長、開花、結果三個階段的配方,大幅減少農藥和肥料的使用,讓植株都能健健康康生長,增加採收量的穩定性,貯藏壽命也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