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網站標題

380期-【發行人側寫】專注做好 訓練及智庫的角色

發布日期:
字型大小:

 



農訓協會秘書長林國正

專注做好 訓練及智庫的角色

撰文—Mavis 攝影—蔡孝如

「我是一個在漁港邊長大的孩子,是漁民子弟,」甫於99日上任的農訓協會秘書長林國正,語氣溫柔地談起他跟農漁業結緣之始。林國正出身自台中梧棲,全家人靠著父親一艘竹筏,將他與哥哥姊姊拉拔長大,「我印象很深刻,小時候爸爸半夜出去捕魚,早上回來,將捕撈的魚貨分成一袋一袋,讓媽媽騎著單車沿路叫賣,」由於母親沒有讀書,不知道如何找錢,「所以找錢的工作,主要就是我負責。」早期台灣農漁村生活困苦,漁民不可能只靠一份捕魚工作就能維持家計,每年寒暑假,父親會叫上林國正陪著去漁港邊,做一些漁業勞動的服務,「我們家也養蚵,小時候會幫忙挑蚵,將蚵殼打洞串起來,做為採蚵苗時之用。」林國正回憶,漁村生活極單純,閒暇之餘就是修竹筏、捕魚網。

 

林國正畢業於台大農經系,求學時接觸農業知識啟蒙,譬如農業政策、鄉村社會學、農業合作與發展等等。碩士班在財務管理領域深造,博士班則投入政治經濟領域的國家發展研究所,林國正說:「一直以來,我對農漁村發展有著高度興趣,就連在大學授課也是教基層金融。」19982004年林國正擔任高雄區漁會總幹事,是全國最年輕的漁會總幹事,後來轉任民意代表擔任高雄市議員及立委後,長期針對農漁會的服務案件,都有著深切地接觸。

卸任民意代表之後,林國正轉任財團法人農漁會南區資訊中心(以下稱南農)執行長,與農漁會接觸更深,「有三年半的時間,農漁會就是我生活重心,轉任農訓協會秘書長之後,得以延續這緣分,所以說我從出生至今,都與農業與漁業緊緊連結在一起。」林國正笑著說。與其他高學識、雖從鄉下出身卻亟思逃離故鄉的年輕人不同,林國正對於農漁村有一份深厚感情。他說:「在南農服務時,我經常下鄉去探望農漁民。看到他們挺不直的腰背、長滿老繭的雙手,就會想到撫養我長大的父母親,讓我感覺心疼又不捨。」 

懷抱著這樣感恩的情懷,林國正將情感投注於農漁業,他說:「如果讓我有機會做這樣服務,我一定會努力地做,來回報那個時代長輩對我們的好。」林國正分享:「1998年擔任漁會總幹事時,老實說對農訓協會並不熟悉,由於業務需要,有機會到農訓協會受訓,才知道農漁會體系竟然有個這樣的培訓機構,提供進修與再教育的機會,覺得是個很值得投入的工作。」正因如此,這次有機會進入農訓協會服務,讓林國正備感珍惜。事實上,根據農訓協會章程中明文規定,她的任務有三,農漁會從業人員的教育訓練工作、農漁會相關議題之研究發展,以及提供有關農漁業、農漁會之諮詢服務,林國正認為:「我將農訓協會定位為一所農漁會專業訓練學校,提供全台灣342家農漁會、2萬多名同仁最新、最進步、最需要的知能,讓他們成為更有競爭力、具備服務熱忱的員工。」 

林國正認為農訓協會的定位十分單純,無需做太多雜務,專注在章程中所規定的任務做好,譬如加強訓練課程的深度、廣度;透過研究員及顧問群一同努力,將農漁會智庫的角色發揚光大;提供農漁業諮詢與服務,好好將其落實。展望未來,林國正希望農訓協會各個單位,都能夠因應時代變化,與時俱進地提供農漁會所需的服務,「農漁會近年來面臨氣候變遷、產銷結構、從業人員老化等各種威脅,我們如何設計出因應外在變化,開發出務實而專業的課程,訓練處及企劃處一定要跨部門整合,找到使用者需求,針對其迫切性及專業性,規劃適合的課程。」

其次,扮演好農漁會智庫是農訓協會重要的存在價值,也是其法定任務,更是林國正念茲在茲之事。農訓協會既有的研究員制度,培養了不少深耕農漁會各個業務領域多年,擁有獨到且深刻見解的研究員。然而值此農漁會面對外界的挑戰與競爭越趨複雜多變之際,讓現有研究人力頗為捉襟見肘,所以邀請相關領域的外部專家學者,一起參與農漁會智庫的建構,是要再積極強化與努力的方向。最後,則是農訓協會另外一項重要卻隱性的任務,就是扮演政府與農漁會的溝通平台,所以匯聚及反應農漁會的心聲,並營造與持續和政府有司做好理性溝通,而身為農訓協會秘書長的林國正也信誓旦旦表達,會努力且稱職地扮演好這個角色,為確保台灣農漁會永續發展,付出最大心力。

回頁首